打开APP

Nat Commun:揭秘免疫系统的特殊信号蛋白调节机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分子机制

2021年7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此前研究结果表明,抑制共刺激CD40配体(CD40L)-CD40信号轴或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Cell-specific and divergent roles of the CD4

2021-07-10

Journal of Virology: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与新发病流行病学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E120R蛋白靶向调控cGAS-STING通路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为非洲猪瘟基因缺失疫苗研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相关研究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据通讯作者郑海学研究员介绍,通过报告系

2021-07-08

科学家发现调控肠道先天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γ-氨基丁酸能(GABAergic)神经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和细胞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它能维持神经网络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打破不仅与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癫痫等神经精神疾病有关,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近日,湖南大学涂海军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

2021-06-26

Molecular Cell:揭示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7精准调控抗病毒先天免疫的分子机制

  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分为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先天免疫又被称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不仅是一个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防御系统,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都广泛存在,而且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先天免疫系统的有效激活和调控对于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具有重要意义。先天免疫反应的过度激活,会导致自身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发

2021-06-28

Science Bulletin:单子叶植物特有基因簇调控水稻免疫和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报道了单子叶植物特有的脂肪族酚胺-羟基肉桂酰腐胺(HP)基因簇调控水稻免疫和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为代谢水平上揭示植物细胞死亡及免疫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通报 (Science Bulletin)》上。据宁约瑟研究员介绍,代谢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

2021-06-21

Nat Commun:揭秘免疫细胞迁移背后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1年6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溶酶体会通过雷帕霉素复合体1(mTORC1)的机械性靶点来参与到营养感知过程中,mTORC1则能被Ragulator复合体栓到溶酶体上,Ragulator复合体是一种Lamtor1环绕在Lamtor上所形成的异构五聚体,尽管Ragulator是细胞迁移所必须的,但其参与到细胞运动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并

2021-06-11

研究发现昆虫免疫防御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四宝研究组在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sects defend against fungal infection by employing microRNAs to silence virulence-related ge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昆虫分泌miRNA到入侵的病原真菌内

2021-05-07

Cell Rep:揭秘为机体免疫系统中NK细胞供能促其增殖的关键分子机制

2021年6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自然杀伤细胞细胞(NK细胞)是一种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其拥有快速的细胞毒性、细胞因子分泌及克隆扩张等能力;为了能够维持这种高能量的需求过程,NK细胞就必须在激活后增加其代谢能力;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NK细胞在体内的代谢需求机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Lactate dehy

2021-06-03

Science:揭示四种令人担忧的新冠病毒变体逃避免疫反应机制

2021年5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导致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2正在全球肆虐。这种病毒的变体携带的突变能够让它逃避天然产生的或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的一些免疫反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国和荷兰的研究人员揭示了这些逃逸突变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细节。他们利用结构生物学技术高分辨率地描绘了重要的中和抗体类别如何与SARS-CoV

2021-05-28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固有免疫受体AIM2识别有机污染物,触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新机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具有良好的疏水疏油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清洁剂、耐水涂料和食品包装等工业和民用领域。然而,PFAS在环境中难以被降解,导致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介质(如水土和空气)和动植物体内。人体可通过摄取饮用水和食物、吸入空气和粉尘等多种途径接触PFAS。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

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