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报道调控登革病毒传播关键因素并提出新型登革热传播阻断策略
2019年9月16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以长文(Article) 形式发表题为“Host serum iron modulates dengue virus acquisition by mosquitoes”的文章。该研究首次发现人体血清铁含量是调控蚊虫传播登革病毒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基于补铁的登革热传播阻断策略。蚊虫可
中国科学家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途径
攻克致死率极高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有效途径。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彭珂研究组与肖庚富研究组联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刘玮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发现钙离子通道抑制剂贝尼地平等能够在细胞水平显着抑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入侵及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该联合团队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临床大数据开展
Neuron:痴呆症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传播的新模式
2019年10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一项新研究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使用脑部连接图谱来预测额颞叶痴呆(FTD)患者脑萎缩的扩散情况,他们提供的最新证据表明,与痴呆症相关的脑细胞的损失是通过突触连接建立的大脑网络而扩散的。该结果提高了科学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如何扩散的认识,并有助于开发新的,有效缓解这类疾病的恶化的疗法以及新型的评估手段。UCSF神经学助理教授Jesse B
Annexon经典补体途径抑制剂ANX005获美FDA快速通道资格,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
2019年09月24日/生物谷BIOON/--Annexon Biosciences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开发创新疗法,用于治疗经典补体途径介导的疾病。近日,该公司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授予ANX005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GBS)的快速通道资格(FTD)。GBS是一种罕见、急性、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周围神经系统,目前在美国还没有批准的治疗方法。之前,FDA
Mol Bio Evo:基因组学研究揭示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如何在不同物种间传播
2019年9月18日 讯/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研究者们记录了人体内寄生菌所产生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向其它物种内寄生菌横向传播的趋势。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群患有各种人畜共患病,这些疾病通常通过食物,水或与动物直接接触传播,而直接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原菌则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炭疽等。对此,研究员Richards认为,人类体内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出现最有可能是由于过度使用
新药物有望用于遏制疟疾传播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9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该校学者领衔的国际团队新研发出一种药物,在对抗疟疾方面展示出很好的效果,可有效杀灭疟原虫,未来有可能在防治疟疾方面发挥作用。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新药物是他们经过严格筛选后发现的一种化合物,它在疟原虫生存的不同阶段都能将其杀灭,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原理是阻止一种名为PfCLK3的蛋白质发挥作用,这种蛋白质控制其他与维持疟原虫存活相关的蛋白质的
沙门氏菌竟会在肠道中促进抗生素耐药性质粒的传播!
2019年9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等遗传物质而出现的耐药细菌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持久性细菌是一种个细菌亚群,它们通过可逆地调整自身的生理结构而躲过抗生素的杀伤作用存活,并能促进耐抗生素突变体的出现。近日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Médéric Diard和Wolf-Dietrich Hardt领导的研究团队研究了持久性细菌是否也能促
无药可治的狂犬病是如何传播的?
2019年8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名21岁的加拿大男子最近死于狂犬病。据估计,全球每年有5.9万人死于这种疾病,但自2007年以来,加拿大就没有人感染过这种疾病。Nick Major,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帕克斯维尔,在温哥华岛西海岸,一只蝙蝠在白天飞到他的手上,刺穿了他的手。六周后,他出现了狂犬病的症状。我们应该担心狂犬病吗?是的。这是一种几乎总是致命的感染,由一种广泛存在于加拿
复旦大学研究提示治疗过敏或有新途径
复旦大学医学院陈力教授课题组利用独创的细菌糖苷酶功能基因组分析平台,首次发现在同一个细菌中的两种酶,它们可分别清除导致人体“过敏”的两种主要致敏原。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近日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据悉,相关酶制剂的制备及应用方法已申请国家专利保护。据悉,全球人口中有22%过敏。过敏主要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进入机体的异源异种糖蛋白发生过度的免疫反应而导致的疾病,
Nat Commu:艾滋病毒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传播
2019年8月20日讯 /生物谷BIOON /——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样的病原体的传播常常是在试管中(即在二维细胞培养中)进行研究的,尽管它几乎不能反映人体中更为复杂的情况。而近日海德堡大学的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家团队利用创新的细胞培养系统、定量图像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探索了艾滋病毒如何在三维组织样环境中传播。研究人员的结果表明,这种组织结构迫使病毒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尽管经过30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