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导致蛙类逐渐灭绝 态势或扩大
大规模物种灭绝:6500万年前一颗大质量小行星碰撞地球很可能导致地球大量物种灭绝,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逐渐升温的地球将迎来新一轮物种灭绝 图中是黄金蟾蜍,这一物种现已从地球上灭绝消失,现今百分之三十的蛙类生物遭受着灭绝威胁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人们提到“物种灭绝”时,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恐龙的灭绝,但事实上地球当前正处于物种灭绝时期。
越南发现新物种飞蛙 长蹼足能滑翔(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在越南发现一种新物种飞蛙,澳大利亚博物馆两栖生物学家乔迪-罗利称,2009年我们在越南胡志明市不远处的低地森林中发现一种体型巨大的绿色飞蛙新物种,当时它栖息在一根原木上。
PLoS ONE: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发现仙琴蛙的听觉系统具有季节可塑性
蛙类的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雄性进入繁殖季节,开始大声鸣叫,以争夺配偶和领地。此时,雌性的听觉系统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鸣声信号,例如,雌性仙琴蛙可根据鸣声的结构特点判断鸣声是否从洞穴中发出;冬季,蛙类进入冬眠,无需处理复杂的声音信号,此时最重要的是节约能量过冬。由此可推测:蛙类可能在冬季降低听觉系统的敏感性,以节约能量过冬,而在春季提高听觉系统的敏感性,处理各种复杂的声音信号。
PLoS ONE:成都生物所发现棘腹蛙罕见染色体易位多态现象
一般而言,易位的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形成异常的“四价体”配对,存在三种分离方式,可形成6种配子,由此在后代中出现多种核型个体。而其中不平衡配子由于遗传上的缺失和重复引起不育或育性极低,导致后代种群繁殖力降低,因而易位多态在自然群体中极难形成,在脊椎动物中更是罕见。两栖类自然种群中,因易位在种群中引起的核型多态现象未见报道。迄今,对于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中易位所引起的细胞学及遗传学效应知之甚少。
Molecular Ecology:中国科学家在岛屿蛙类遗传多样性丧失方面取得新进展
唐业忠等峨眉弹琴蛙行为生态学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关注
12月22日,Nature杂志在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刊文Animal Behaviour: Frogs croak about their pad(doi:10.1038/480417b),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行为与神经课题组关于峨眉弹琴蛙(仙琴娃)的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Real estate ads in Emei music frog vocalizations:
Development:陈永龙等在热带爪蛙中建立了高效基因敲除技术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永龙博士的研究团队成功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热带爪蛙中获得了高效的靶向基因破坏,该研究成果Efficient RNA/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Xenopus tropicalis 于1月8日在线发表在DEVELOPMENT上。
PLoS ONE: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微蛙
路易斯安达州立大学(LSU)的Chris Austin最近在新几内亚岛发现了2个青蛙新物种,其中一种(命名为Paedophryne amauensis)是当今世界上已知最小的脊椎动物,平均大小只有7.7mm--不到三分之一英寸。它把Paedocypris progenetica(一种印尼鱼,平均体长大于8mm)挤出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