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科院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分子机理获进展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及光合细菌在光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是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农作物增产的一个根本途径。 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所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中进行,存在于叶绿体上的光合膜含有丰富的糖脂(半乳糖甘油酯),而UDP-半乳糖是合成这些糖脂的主要供体。

2011-08-03

中科院等查明哺乳动物进化出灵敏听力的原因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出土于我国辽西的化石,发现了哺乳动物如何进化出灵敏听力,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其他研究人员包括王元青和李传夔。

2012-11-18

中科院研究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获进展

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是一类新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IG-I样受体包括3个成员, 即视黄酸诱导基因I (RIG-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 (MDA5)以及LGP2。

2012-11-18

中科院发现p53对低氧诱导细胞凋亡起抑制作用

近日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p53对低氧诱导的细胞凋亡起重要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于7月26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子毒理学学科组组长肖武汉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从事癌症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方面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2012-11-18

中科院揭示亮氨酸在中枢神经调节中作用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亮氨酸缺乏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外周脂质代谢的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内分泌领域著名期刊《分子内分泌学》(Molecular Endocrinology)上。

2012-11-18

中科院研究证实腺病毒载体疫苗安全性

近日,国际著名疫苗学期刊《疫苗》(Vaccin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博士(客座研究员)指导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Epidemiology of adenovirus type 5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healthy people and AIDS patients in Guangzhou, southern China”。

2012-11-18

中科院揭示5-甲基胞嘧啶去甲基化机理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揭开了表观遗传学修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5-甲基胞嘧啶如何去甲基化的,这为进一步深入分析DNA修饰方式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2012-11-18

中科院发现NEK6激酶调控植物生长及胁迫反应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张劲松实验室和陈受宜实验室研究发现,NEK6激酶调控植物生长及胁迫反应和乙烯合成。 前期的研究表明,烟草乙烯受体基因NTHK1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导致转基因植株具有盐敏感的表型。对于NTHK1转基因植株的芯片分析发现,NEK6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下调,因此对该基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NEK类激酶具有保守的N端激酶结构域。

2011-08-09

中科院正式鱼类和哺乳类独立形成相似干扰素调控机制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鱼类和哺乳类通过趋同进化独立形成相似的干扰素反应调控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7月27日在线发表于著名免疫学期刊《免疫学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中科院水生所的张义兵研究员和国家科学技术部973计划"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桂建芳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2011-08-09

中科院研究gp96抗乙肝病毒功能获进展

热休克蛋白gp96(又称GRP94)是位于细胞内质网膜上的热休克蛋白90家族中的一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p96能作为分子伴侣结合细胞中的肿瘤抗原、病毒抗原或胞内细菌抗原,并将结合的抗原表位呈递给抗原递呈细胞的“专用运输车”MHCI类和II类分子,从而启动特异性T细胞CD8+和CD4+T细胞免疫应答。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