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小鼠脑图谱数据库
该研究不仅为深入研究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奠定了结构基础,也为研究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科学家领衔在世界上首次将人类多能性干细胞转化为8细胞阶段全能性胚胎样细胞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宣布发现了一种无转基因、快速和可控的方法,将人类多能性干细胞转化为真正的8细胞阶段全能性胚胎样细胞(8-cell totipotent embryo-like cell),这就为器官再生和合成生物学的进步铺平了道路。
行业动态:汉氏联合韩忠朝董事长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
近日,国内全球学者库网站公布了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榜。汉氏联合董事长韩忠朝院士上榜“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榜单,位列16855,是国内临床医学学科前10名的学者。
中国科学家培育出世界首个全面模拟人类AD的大鼠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进行性记忆下降和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AD不但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AD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老年斑(SP)、神经元纤维缠结(NET),基于此,科学家已经提出了β淀粉样蛋白假说[1]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来解释发病机制。尽管在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迄今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颁发给温度和触觉感受器领域两名科学家
10月4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出生于黎巴嫩的研究员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这些知识用于开发一系列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慢性疼痛。奖金额度达1000 万瑞典克朗(约合115万美元)
羊驼拯救世界?科学家发现,理想的COVID-19疫苗可能来自这一“神兽”
针对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当前全球已有多款疫苗上市。然而,尽管各大制造商均在全力生产疫苗,接种的速度仍然赶不上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疫苗的效力开始下降。研制出一款产量更大、效果更持久的COVID-19疫苗成为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目标。当地时间9月22日,英国牛津
2021“小诺贝尔奖”揭晓,中国科学家管轶上榜
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主任管轶教授,以及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临床公卫病毒学家 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中译名裴伟士),荣获2021年度约翰狄克斯加拿大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加拿大盖尔德纳奖始于1959年由加拿大盖尔德纳基金会创设,每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那些对科学进步和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结核病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2021年3月24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终结结核流行,自由健康呼吸;那么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结核病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编整理了相关研究报道,分享给大家!【1】Cell Host & Microbe:科学家发现有望帮助治疗和控制结核病感染的潜在靶点doi:10.1016/j.chom.2020.11
中国科学家荣获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杰出成就奖
北京时间10月22日,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简称HUPO)正式直播发布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权威奖励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贺福初荣获蛋白质组学杰出成就奖。据悉,HUPO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并表彰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和杰出成就的个人或团队。这是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