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外泌体药物载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986年,外泌体在体外培养的绵羊红细胞上清液中被发现,是带有膜结构的纳米级别小囊泡。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相关机制的三位科学家,外泌体的研究也相继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外泌体在疾病治疗领域的功能和应用研究。近年来,外泌体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的载体,引发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被认为是继纳米颗粒药物递送载体的又一种具有无限潜能的药物递送载体

外泌体广泛分布于人体,作为药物载体,其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长期安全、无细胞毒性、天然靶向能力及良好的生物屏障渗透性等突出优势,可以用来有效递送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药物等分子药物,至靶向细胞或组织,具有巨大的疾病治疗潜力。有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突破血脑屏障达到脑部,这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而在其他的临床疾病治疗研究中,也被视为如肺癌、胰腺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新型治疗方式。

本期由生物谷再度携手天九再生医学推出主题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外泌体药物载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的空中讲坛,将继续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学者们,就外泌体的分离提取、外泌体药物载体的设计与开发、外泌体药物载体在适应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及应用等焦点话题,带来前沿研究成果和技术的内容分享。

直播时间:2022-06-09

靶向药物载体设计与开发新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特别是肿瘤的治疗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靶向治疗具有高效、低毒、作用精准、治疗个体化等特点,让“精确打击”癌细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使得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的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可防可控,使得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大为改善。

但尽管靶向药物治疗近年发展迅速,但在人体复杂的体内环境中,靶向药物载体仍面临巨大挑战,如:随着血液流动运输,载体药物的去向并不是靶向分子高表达的地方,而是血流丰富的地方,例如肝脏、肾脏等;此外,血液环境因素时刻变化,比如pH、血流速度、温度、离子浓度、激素水平等变化,都会影响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从而影响靶向与治疗效果;药物载体在进入人体疾病组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穿过多层组织细胞,这些进入屏障对于药物载体来说,几乎是重重“难关”,因而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物药性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成功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构建,特别是靶向药物载体设计与开发,是解决药物在非疾病病理部位产生不必要积累的解决方案之一,但该技术当前仍面临着很多技术难点与待突破的壁垒,亟需更多研究推进。

2022年4月22日,由生物谷与默克联合推出本期空中讲坛,聚焦靶向药物载体设计与开发新技术的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分享。

直播时间: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