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血管性疾病临床规范化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黄平平等在采用外周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的基础上,采用类似的技术手段,在国际上最早开展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并取得了成功。他们研究的临床效果很令人鼓舞。利用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池之间的动态平衡,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其进入外周血以供采集、移植,从而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为一种治疗缺血性疾病有效的途径之一。

2015-02-15 课时:13分钟

血管新生机制和临床方面的癌症疗法

当肿瘤生长到豌豆粒大小时,癌细胞需要刺激形成新的血管,以此为肿瘤的生长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这一过程也称为血管再生(angiogenesis)。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大量的血管再生抑制药物,但这些药物的效果都很有限,因此,需要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药物。

2015-02-27 课时:47分钟

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在肿瘤研究领域,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跨越发展,纳米、信息科学和微尺度科学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产生了更加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有效推动了肿瘤诊断治疗产品和技术的不断突破。在肿瘤研究不断获得令人瞩目新成果的基础上,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的肿瘤转化医学研究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造就了肿瘤个性化治疗的临床实践模式势必逐渐替代传统肿瘤疗法的趋势。

2015-02-27 课时:40分钟

汪道文:二代测序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随着遗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疾病的遗传复杂性远超预估,高通量方法系统检测势在必行。新出现的二代测序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逐渐下降,使得芯片技术将逐渐被高通量测序技术取代。二代测序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基因诊断的思路,使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预后都变得不再盲目和模糊。个体化医疗/ 精确医疗的贯彻将推进个人基因组学检测。

2015-04-24 课时:11分钟

谭建明:基质血管组分的研究与应用

谭建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是指脂肪组织去除成熟脂肪细胞后,所获得的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基质细胞团,是一组混合细胞群体。

众所周知,干细胞强大的损伤修复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成为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中理想的工程细胞。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来自脂肪的SVF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富含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干细胞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的功能;此外,SVF细胞群还富含内皮足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多种组分,相互结合,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发挥生物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化治疗新趋势,SVF来源于自体组织,不需要体外特殊处理,无免疫原性和伦理学问题,安全性好,是个体化治疗的理想载体。因此,SVF成为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研究的新焦点。

研发新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应对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重大疑难疾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SVF具备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功能,为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对提高人类生活水平、造福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2015-06-17 课时:40分钟

黄平平: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开展和相关进展

黄平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等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治疗手段常常无效,故截肢率高,预后较差。

目前,国内外报告应用自体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已广泛开展,并取得较好疗效。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进展,发现包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等异体的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也有效,而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国家干细胞政策、伦理、临床风险等原因,开展异体的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面临着诸多困难,很难获得批准。

我们正在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研究,本次研讨会向参加会议的同道们汇报一下相关内容、体会和进展。

2015-08-05 课时:0分钟

黄平平: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开展和相关进展

黄平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等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治疗手段常常无效,故截肢率高,预后较差。

目前,国内外报告应用自体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已广泛开展,并取得较好疗效。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进展,发现包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等异体的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也有效,而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国家干细胞政策、伦理、临床风险等原因,开展异体的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面临着诸多困难,很难获得批准。

我们正在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研究,本次研讨会向参加会议的同道们汇报一下相关内容、体会和进展。

2015-08-05 课时:54分钟

曾春雨:充质干细胞微泡对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曾春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院长、重庆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后科技新星、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长江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主席。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BMSC-MV) 对小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用含10%FBS 的DMEM-F12 培养BMSC,细胞融合90% 时收取细胞培养上清,经梯度离心法获得BMSC-MV。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BMSC-MV 共培养,用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HUVEC 的迁移情况;用H3 渗入和CCK8 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管形成和基质胶栓实验进一步检测BMSC-MV 作用后血管新生变化;Q-T PCR 检测BMSC-MV 中的mir-RNA210 的表达情况。

结果:经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证实,与对照组比较,BMSC-MV 作用于HUVEC 后,细胞的迁移速度明显增快,大约为20-30%。同时,H3 渗入和CCK8 检测显示:BMSC-MV 能够促进HUVEC 的细胞增殖。管形成和基质胶栓检测结果显示:BMSC-MV 通过促进HUVEC 的增殖和迁移,进而促进HUVEC 的血管生成,且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管生成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应用Q-T PCR 检测显示BMSC-MV 中miR-210 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BMSC-MV 能够促进MI 后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是通过mir-RNA210 抑制下游靶基因EFNA3 的蛋白表达进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

2015-08-06 课时:36分钟

荆清:自噬与心血管发育和疾病

荆清,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运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

各个器官在应对应激条件下,细胞自噬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确,包括脑、肝、骨骼肌、胰腺以及心脏;自噬在维持成体心脏稳态和病理生理学方面的作用,包括缺血-再灌注条件下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自噬对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作用;另外自噬与心脏干细胞的发育及分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2015-08-26 课时:3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