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陆舜:精准肿瘤学时代基于组织标本的癌临床研究

Personalized medicine may be defined as “a medical model using molecular profiling technologies for tailoring the right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he right person at the right time, and determine the predisposition to disease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and to deliver timely and stratified prevention”. Progres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driven genes and drug actions are opening opportunities to match therapies to lung cancer patient populations, and thus pave the way towards a more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e use of driven genes such as EGFR, ALK, and ROS1 et al can help identify patients that are more likely to respond favorably to a given therapy which is approved by clinical trials. Increasingly, we find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stratify different patient groups in terms of clinical response, so as to develop personalized, preventive or therapeutic strategies.

2014-12-17 课时:40分钟

苏健:癌标本库建设与转化医学研究

广东省癌研究所于2003年成立后,便着手筹建癌单病种肿瘤标本库,建立了大库容量、覆盖各种临床类型、连续动态观察的标本库。目前拥有近7000例,80 000多份包括肿瘤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血液、胸水等各类型标本。为加强标本库规范化、信息化管理,2010年开发了《临床医学标本管理系统》,与医院EMR及HIS系统对接,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标本库为支撑,广东省癌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癌转化医学研究,国内最早开展EGFR临床检测,第一次提出EGFR突变丰度与EGFR-TKI疗效相关的概念,明确我国非小细胞癌驱动基因突变谱,明确EGFR/ALK双变异流病特征等。

2014-12-23 课时:32分钟

免疫综合治疗癌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

肿瘤细胞的多态性决定了一种治疗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问题,根据这个思路我们采用细胞免疫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术后病人,以达到阻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2005年至2011年3月期间我们采用DC+CIK配合免疫调节或化疗的方法治疗了各种癌术后病人20例,其中腺癌12例、鳞癌7例、小细胞癌1例。经1~4疗程的治疗(平均1.4疗程),共有4例病人复发,其中3例死亡。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7%、86.7%。

根据治疗组病人的手术病理结果,寻找病理分期相近的同期病人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8.6%、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以DC和CIK为主的细胞免疫综合治疗对防止癌术后病人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病人5年生存率有效。

2015-01-21 课时:6分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较石英尘和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纤维化模型,我们发现,1.共同点:两种模型的泡炎和纤维化程度均随时间逐渐变的更严重,最终结局均为组织纤维化。2.不同点:BLM组14d时纤维化最严重,而SiO2组7d时纤维化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免疫组化显示TNF-α表达量在BLM组7d时最高,在14d时SiO2组高于BLM组;CD68表达量在SiO2组14d时最高,在BLM组7d时低于本组14d时,低于SiO2组同期。TNF-α和CD68表达量在SiO2、BLM两组各时段均较对照组高。

在动物研究基础上,我们做了初步临床研究。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对10例矽患者采用自体BMSCs移植治疗,其中7例患者采用单独自体BMSC移植治疗,3例患者(Ⅱ期1例,I期2例)采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治疗。结果:
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观察患者6~9个月,所有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紧等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
2.血清CP和IgG水平的变化:治疗后血清CP和IgG水平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T细胞亚群变化:治疗后T细胞亚群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4.通气功能变化:治疗后FVC、FEVl.0有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思考与展望:
1. 通过内源的、外源的甚至经过基因修饰的干细胞使组织再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的治疗方法;
2. 矽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故其治疗的难度很大。建议开展多环节的防治合作。

2015-01-23 课时:31分钟

部的免疫

我们的为我们带来至关重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但是它也是重要的免疫位点。它们会过滤我们呼吸的空气,阻挡外源物的入侵,并进行损伤修复。然而有时这些免疫应答会过激,会引起诸如哮喘这样的疾病。

2015-02-27 课时:6分钟

吸烟与癌基因

Nuture和Nature Genetics杂志的相关报道证明癌风险携带者普遍存在,尽管这三篇论文对于癌和尼古丁的关系是直接相关合适间接相关存在争议。来看看这个研究,Stephen Chanock, David Hunter和Kari Stefansson来讨论你的基因在尼古丁对于癌风险中的影响。

2015-03-02 课时:9分钟

陆舜:二代测序技术在癌中的应用

癌驱动基因的研究起步很早,1987 年,找到了第一个癌驱动基因--Ras 突变,但是一直没有针对这个基因的药物。2004 年,两个独立研究小组找到的EGFR 突变,是第二个被发现的癌驱动基因,并且我们发现EGFRTKI 都表现出对其较好的抑制效果,从这个时候开启了针对癌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

2007 年,我们又知道了ALK也是一个癌驱动基因,而且针对这个基因研发的药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以后,由于检测技术优化后,人类发现的癌驱动基因有30 个左右,其中包括:EGFR、ALK、KRAS、Her2、PIK3CA、ROS1、MET、BRAF 等等。

目前新一代测序技术(NGS) 已经用于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检测,揭示基因变异高检出率可以指导癌的靶向治疗,已经显示良好的前景,真正开启癌的个体化治疗。

2015-04-28 课时:9分钟

周彩存:癌的靶向治疗

周彩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承担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抗科委重大攻关项目2项,参加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2项;主要从事癌早期诊断、综合治疗、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肿瘤的分子显像,噬菌体疫苗。

获奖情况与荣誉:1994年与2002年分别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分别为第四与第五。2007年入选上海市科委第二批优秀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中国抗癌协会癌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委员,上海市抗 癌协会理事,上海市科学会和肿瘤学会委员。ASCO会员;国际癌研究联合会委员,《肿瘤》、《国际呼吸杂志》、《中德临床肿瘤学》、《中国癌杂志》、《中国癌症杂志》、《癌症》等杂志编委。

2015-04-29 课时:11分钟

张鸿声:癌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与方法

张鸿声为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科医院临床转化中心的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疫苗和免疫治疗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虽然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疗法,和分子靶向治疗在近年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晚期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而且约50%的癌患者在手术后复发。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有希望能够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并可产生长期免疫记忆预防肿瘤复发。目前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的癌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有抗体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肿瘤疫苗。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过继性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lymphocyte,CAR-T)在白血病临床治疗实验中显示出抗原特异性杀伤性和治疗作用的持久性。随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白血病及其他癌症免疫治疗被Science杂志评选为2013年的“年度突破性研究”,CAR-T细胞治疗已成为免疫治疗肿瘤的一个新热点。

本演讲将通过介绍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癌免疫治疗,并重点介绍CAR-T治疗的方法和机理,从而揭示免疫治疗已成为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5-05-18 课时:40分钟

尹继业:非小细胞癌铂类联合化疗的遗传药理学研究

尹继业,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分子遗传药理研究室副主任、湘雅医学检验所技术副总监。

癌是我国和全世界范围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到目前为止,铂类联合化疗仍然是非小细胞癌主要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进展期肿瘤。

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化疗疗效存在巨大差异,随着遗传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基因变异对非小细胞癌铂类联合化疗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因此,了解基因变异与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体系。

但当前尚缺乏可以用于准确预测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基因变异。因此,我们分析了铂类药物通路31个关键基因 (ATP7A, ATP7B, AQP2, AQP9, MVP, OCT2, TMEM205, SLC2A1, SIRT1, HSPB1, HSPE1, HSPA4, RAC1, RhoA, HMGB1, HMGB2, SSRP1, MLH1, MSH2, MSH3, MSH4, MSH5, MSH6, ABCG2, XPA, ERCC5, SRCC1, GSTT1, WISP1, eIF3a, VCP) 的214个多态与非小细胞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其中发现OCT2 (rs195854, rs195854), TMEM205 (rs896412), AQP9 (rs1516400), AQP2 (rs7314734), ATP7B (rs9535828, rs9535826), eIF3a (rs3740556) 与铂类化疗疗效显著相关。

为发现新的与非小细胞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相关的遗传突变,我们挑选了17对铂类化疗明显耐药和敏感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发现 adenylate cyclase 1的 rs2280497和 rs2293106与非小细胞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相关,并在小样本人群得到了初步验证。

2015-05-19 课时:3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