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路:肝癌异质性的单细胞三重学分析及肝癌患者循环游离DNA甲基化分析

介绍了单细胞三重学测序技术,可以检测基因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和转录.对一例肝细胞癌症分析,发现了两个细胞亚群。提到CpG岛异常超甲基化存在于几乎所有人类肿瘤。介绍了MCTA-Seq技术。

2017-08-24 课时:33分钟

默克密理博Amicon二代搅拌式超滤杯装简明指南

Amicon搅拌式超滤杯可以用于50mL-1L的样品浓缩、脱盐和换液,是病毒、核酸、蛋白、微囊泡、纳米颗粒等样品处理的必备装备。处理样品量大、磁力搅拌、可选择膜片范围广等特点,使其成为Amicon Ultra超滤管在超滤处理中的极好补充。除了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搅拌式超滤杯更在环境科学、污水处理、细胞治疗病毒制备、化妆品开发、药物剂型开发、食品饮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新一代Amicon搅拌式超滤杯改良了结构设计,使其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装、拆卸极为方便,操作更加安全,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视频详解了Amicon二代搅拌式超滤杯的装和操作过程,帮助初次使用者快速掌握使用。

2018-02-28 课时:4分钟

蛋白质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课程从宏观角度阐述蛋白学技术在科研领域中如何更好的帮助科研人员解决问题,怎么做一个好科研,如何快速精准获得有创意的科研思路,蛋白学技术有哪些,原理及流程,蛋白学技术在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沈博还会与您分享如此高效高产的方法,如番茄工作法、时间管理、思维导图、Omnifocus、Calendar和印象笔记等在他科研和生活中的运用。

2017-08-28 课时:59分钟

陈凌懿: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中Erk信号通路的作用

介绍了小鼠胚胎干细胞Erk信号通路研究背景,Erk信号通路机制,发现了有别于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的结果,那就是Erk信号在小鼠ESC的端粒长度维持、基因稳定性和自我更新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017-09-07 课时:30分钟

高书良:解脂耶氏酵母基因操作工具开发

介绍了解脂耶式酵母研究背景,遗传操作工具现状,提到了“一步多重DNA片段装”,CRISPR/Cas9系统。

2017-09-14 课时:14分钟

丁秋蓉:基因编辑在干细胞疾病模型建立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介绍了人群疾病基因学的研究,尤其是全基因 关联分析(GWAS)和罕见病研究,提示多个基因以及基因区域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显著相关。深入解析这类遗传发现,我们从基因学研究出发,综合人多能干细胞疾病模拟、基因编辑技术和模 式动物平台,对SORT1、AKT2、KLF14等代谢疾病相关基因位点进行了功能和分子机制的深入解读;并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体内直接靶向成体细胞,建立高效、特异和安全的核酸酶体内运输方式,探索潜在的代谢疾病新基因治疗方案。

2017-09-15 课时:41分钟

魏文胜:使用配对gRNA的长链非编码RNA进行CRISPR - Cas9介导基因缺失筛选

介绍了通过基于CRISPR/Cas9技术,使用成对的gRNA进行基因缺失筛选长非编码RNA。

2017-08-18 课时:42分钟

成到功能:日渐深入的微生物学研究

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已能系统、深入地解析微生物与宿主/环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微生物rRNA基因测序、宏基因学和宏转录学研究等方法,结合“全微生物关联分析(MWAS)”的核心策略,能精准解码菌群成谱、功能谱和表达谱,挖掘关键生物标记物,进而阐明“菌群——宿主——环境(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互作机制和因果链。本报告将围绕微生物大数据,全面探讨并阐述微生物研究的具体策略、解析方法和最新进展。

2017-09-15 课时:59分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的药理学评价:织病理和生物标记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种极端形式,其特征为肝脂肪导致的小叶炎症并随肝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肝脏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以致肝细胞癌。其病理生理学发病原因是与最初肝细胞内脂质堆积有关,在联合第二个打击因素(有待进一步阐明)的刺激后,引发炎症和纤维化。目前在美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概率在10-14%之间,而这其中会有10-30%的病人会转变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目前在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超过慢性病毒性肝炎,成为排名第一的肝脏疾病。临床诊断NASH的金标准则是肝织活检和织病理学评价。已经明确的NASH肝脏织病理学特点包括脂肪变性、炎症、肝细胞凋亡和纤维化。用于估评研发药物体内药效的NASH动物模型应重现该疾病的二次击打病理生理学,及关键的织病理特征。然而现有的脂肪肝及/或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NASH的病因学及/或织病理学要求。 我们建立并验证了一个NASH动物小鼠模型,在该模型中,先以高脂饲料(HFD)诱导动物肥胖,然后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纤维化,模拟人类NASH的二次打击。该模型动物产生明显肝脂肪变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又叫肝细胞气球样变)及纤维化,所有这些病理变化都可以用人类NASH诊断标准作定量评价,并都吻合NASH的指标。我们已经确认纤维化、气球样变、炎症(在某种程度上)是高脂饲料和四氯化碳双重作用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其与人类NASH病理的机制相似性。这一点与单纯HFD诱导的脂肪肝炎或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及肝损伤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模型已经用目前处于临床三期的INT-747(奥贝胆酸)作了充分的药效验证。INT-747的机制已经用生物标记物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即通过对该药的作用机制(MOA)相关的关键基因表达的定量。该模型已经用于测试其它NASH治疗药物,类似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也验证各自的MOA。此外,我们也将该模型与作过比较。 这次我们邀请了药明康德生物部高级主任徐德鸣博士与大家进行在线交流,直接介绍有关的动物模型及动物实验的设计,分享该模型在测定新型治疗NASH化合物体内药效中的应用,比较用于NASH治疗药物的其它动物模型,对各类模型的特点进行对照。我们在研讨会最后设置了互动环节,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与徐博士及他的团队进行现场讨论。

2017-09-15 课时:65分钟

修饰蛋白质学研究思路及SCI文章解析

生物体中许多至关重要的生命进程不仅由蛋白质的相关丰度控制,还会被各种时空特意分布、可逆的翻译后修饰调控,因此揭示翻译后修饰的发生规律是解析蛋白质复杂多样的生物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蛋白质发生翻译后修饰时其分子质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通过质谱能够精确测定蛋白质或多肽的分子质量。同时,发生翻译后修饰的蛋白质在样本中含量低且动态范围广,所以在质谱检测前需要对发生修饰的蛋白质或肽段进行富集。 本次课程中科新生命王文婕博士就“修饰蛋白质学的研究思路及SCI文章解析”为题展开讨论,向大家介绍修饰蛋白质学的技术方法及研究进展,以及在SCI文章中的实验设计思路。

2017-09-15 课时:5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