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沪济:利用大样本进行中国汉族人风湿病的免疫遗传学致病机理研究
徐沪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风湿免疫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徐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对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医学研究方向主要是临床免疫学。
徐沪济教授以“利用中国大样本对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研究”为主题,介绍了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对身高的影响,以及调节性淋巴细胞对淋巴因子分泌的影响。尤其是对风湿病致病机理的探索、靶向治疗的探索以及新型CD4调节性T细胞在AS中的作用分析。
韩忠朝:围产期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韩忠朝: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
干细胞是一类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人体的发育及发育成熟后组织器官的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根据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干细胞可以分成胚胎干细胞、胎体干细胞、围产期干细胞,以及成体干细胞。
围产期干细胞(PSC)又称出生相关组织来源的干细胞,是指人和动物怀孕后伴随胎儿发育产生的胎盘、脐带、脐血和羊水等围产期组织中含有的干细胞,国际学术界简称为围产期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采集方便、无伦理障碍、干细胞数量多、免疫原性低、增殖分化能力强、易于规模化制备等优点。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增殖、免疫调节以及造血支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合适的培养方案,胎盘干细胞可被用于多种疾病损伤的治疗,如辅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治疗组织损伤等。胎盘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体内没有成瘤性,也不具备明显的促瘤性。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胎盘干细胞将会为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谭建明:基质血管组分的研究与应用
谭建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是指脂肪组织去除成熟脂肪细胞后,所获得的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基质细胞团,是一组混合细胞群体。
众所周知,干细胞强大的损伤修复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成为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中理想的工程细胞。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来自脂肪的SVF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富含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干细胞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的功能;此外,SVF细胞群还富含内皮足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多种组分,相互结合,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发挥生物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化治疗新趋势,SVF来源于自体组织,不需要体外特殊处理,无免疫原性和伦理学问题,安全性好,是个体化治疗的理想载体。因此,SVF成为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研究的新焦点。
研发新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应对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重大疑难疾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SVF具备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功能,为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对提高人类生活水平、造福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奚廷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兼任亚洲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介入医学工程分会主任委员、组织工程分会顾问和干细胞分会委员。
目的:分析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应用及产品研发现况讨论该行业的发展瓶颈及应对策略。 方法: 基于对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广泛调研,综合分析其研发、应用现况,对该领域的研究、产品开发、标准制定等现况进行剖析。
结果: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研究、产业转化、临床应用、监管和标准化等领域均已取得长足进步,新方向、新产品、新技术仍在不断涌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生命科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新方向、新重点仍需进行不断调整以满足临床需求。
同时,政府监管、产品审批、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其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结论:从产业转化可行性而言,脱细胞支架和细胞外基质最有望成为该领域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新增长点。
曹谊林:组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
曹谊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两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关于组织和器官重建的新兴学科,这个领域的发展将会对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带来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医生们的一大挑战。自体组织移植受到移植组织的来源限制以及组织供区继发疾病的限制,而异体移植又受到免疫排斥的限制。利用人工假体修复也不是理想的方法,因为自体组织没有良好的兼容性,最终会引起感染和排出体外。
组织工程学应用细胞生物学技术和材料工程学方法在体内和体外进行组织和器官构建,当将获得的少量自体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将这些细胞与生物兼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人工合成共聚物混合从而形成细胞支架复合物。这些共聚物使得细胞在给定的位置中固定生长,为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模板。因此,这些形成的组织是无免疫性,但是拥有和自体组织相类似的结构和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实验室已经对不同组织,包括骨、软骨、肌腱、皮肤,血管和角膜等进行了成功的构建。此外,组织工程化组织已经被用于修复各种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这次报告中,我们会对骨、软骨、肌腱、皮肤以及其它方面的组织构建作一综合性介绍。
MicroRNA研究的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microRNA的研究,已进行了十多年。基因芯片和新一代测序等高通量技术有力地推动了microRNA的研究。李明辉博士在视频中先介绍了microRNA的背景,概括了microRNA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然后结合上海伯豪的服务内容,详细介绍了microRNA研究的微阵列芯片和新一代测序方法,并辅以上海伯豪的多个具体技术服务案例进行详细说明。视频还对microRNA的验证和功能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视频还介绍了如何将microRNA作为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
周泽奇:治疗卵巢肿瘤抗体药物单链三特异抗体的研究开发
周泽奇,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 历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美国BAYER公司资深科学家、美国WYETH生物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Egenix生物公司常务副总裁兼科学总监。
据统计,2011年全球治疗性抗体药物销售额超过了568亿美元,2015年有望达到980亿美元左右。市场上的肿瘤治疗性抗体药物全部为单克隆抗体药物或抗体藕联物药物。
截止到2012年,美国FDA一共批准了29种抗体药物,其中肿瘤治疗性工程抗体药物12种。经过多年的研发,许多新型工程抗体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已经在体内外试验中得到了验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预计以抗肿瘤双或三特异抗体药物为代表的新型工程抗体药物将会成为全球抗肿瘤抗体药物重要技术之一。
杨代常: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重组药用蛋白质的市场需求,DNA重组技术已在许多宿主中得到应用。植物种子是经济重组药物生产的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生物反应器。
现在我们研发出了一种基于水稻种子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重组蛋白质生产平台。水稻胚乳细胞表达技术平台由重组蛋白质高效表达技术和下游加工工艺等两部分关键技术组成,采用了水稻胚乳细胞特异性表达、在蛋白体中定向储存和目的基因密码子优化等技术。
目前已成功表达各种重组蛋白如人乳铁蛋白(80KD),人血清白蛋白(65KD),人抗胰蛋白酶(55KD)和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7kD)。融合技术也在水稻种子平台中被成功用来高效表达小分子多肽,如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7kD)。所有表达的融合或非融合的蛋白质都已被证明了体内和体外的生物活性。此外,重组蛋白质的下游工艺,例如纯度在99%以上的人血清白蛋白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很容易地开发和按比例放大。
通常,OsrHSA(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可以作为无血清培养基添加物用于细胞培养当中,特别是用于培养干细胞,培养杂交瘤以产生单克隆抗体以及生产疫苗,或用作细胞冷冻保护剂。目前的数据表明,领先的重组蛋白质生产平台,具有表达量高、成本低、遗传稳定性良好、工艺简单、规模化容易和绿色环保的特点。
周大鹏:糖基化大分子作为免疫识别的靶点研究和应用转化医学
糖复合物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能量储备和释放的主要介质,是生命中信息交换和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互相对话,互相影响的通讯编码, 更是肿瘤和感染类疾病中介导致病细菌,病毒,和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主要生物大分子。
随着系统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糖基化大分子在免疫系统的奥秘和功能逐步被破解。最典型的科学发现是,治疗用抗体IgG分子的Fc段N-糖链,影响Fc和Fc受体(FcRIIIa)的作用,从而影响抗体的ADCC效应。Fc段糖链还通过影响 Fc和补体分IgG子C1q的作用,影响抗体的CDC效应。MS to the n 离子阱质谱技术的发明,推动了Fc段N-糖链的精确结构分析。糖链的生物酶学合成的研究,为改造抗体IgG分子的Fc段N-糖链提供了技术路线。
Zhou lab 研究该领域两个关键科学问题: 1) 糖复合物分子结构的组学研究,2) 识别糖复合物结构的受体蛋白的基因组学研究,结构生物学研究,以及信号传导的机制。预期目标是,发现有效激活免疫系统的糖复合物的空间结构,疾病模型中的最佳免疫攻击靶点,以及受体识别的规律。
胡以平:肝脏疾病细胞治疗研究的进展
胡以平,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干细胞与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和转基因动物研究室主任。
已有不少关于肝脏疾病细胞治疗有效性的证据,这确实给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肝脏疾病细胞治疗要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而进入临床,需要研究的问题则有很多。
在这其中,治疗用细胞的来源就是一个具有瓶颈效应的限制因素。近年中,诱导型肝干细胞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这似乎为肝脏疾病细胞治疗的细胞来源提供一个新的可能。
因为已经知道,通过这种人工方法所产生的诱导型肝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并具有产生成熟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双向分化潜能。而且,在肝脏损伤的小鼠模型中,也证实这种细胞具有参与损伤肝脏修复的功能。然而,在这些研究中也显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