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循环血微小RNA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以血管功能失衡为病理学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最近研究表明,多种miRNA参与了胚胎发育、心血管疾病发生、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进程。MiRNA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在循环血中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各种组织在不同原因引起的损伤时,循环血中miRNA含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有可能在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作为分子标志物。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心肌特异的miR-208a能够作为心肌缺血的血清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血管损伤及随后由其引起的重塑在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循环血miRNA也具备作为血管损伤重塑相关疾病的血清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2014-09-26 课时:28分钟

循环血微小RNA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以血管功能失衡为病理学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最近研究表明,多种miRNA参与了胚胎发育、心血管疾病发生、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进程。MiRNA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在循环血中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各种组织在不同原因引起的损伤时,循环血中miRNA含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有可能在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作为分子标志物。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心肌特异的miR-208a能够作为心肌缺血的血清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血管损伤及随后由其引起的重塑在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循环血miRNA也具备作为血管损伤重塑相关疾病的血清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2014-10-31 课时:28分钟

杨黄恬:干细胞与心肌修复:进展与挑战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中由于心肌梗死引起心肌细胞丢失和瘢痕形成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高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已成为我国重大健康问题,并且呈现发病人群持续增加、年轻化等趋势,给我国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虽然传统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的应用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但无法修复坏死心肌细胞和逆转纤维疤痕, 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心衰的发生。因此寻找更有效的减轻心梗后细胞损伤与死亡、改善病变心肌血供、重建心肌的治疗手段是这一领域的前沿热点和探索目标。

近年的大量研究提示干细胞在治疗心梗后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但其临床应用仍有待开展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前的研究。在此将讨论近来在干细胞/祖细胞定向分化和动物与人心梗后心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和走向临床应用有待解决的问题。

2015-07-31 课时:40分钟

曾春雨:充质干细胞微泡对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曾春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院长、重庆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后科技新星、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长江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主席。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BMSC-MV) 对小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用含10%FBS 的DMEM-F12 培养BMSC,细胞融合90% 时收取细胞培养上清,经梯度离心法获得BMSC-MV。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BMSC-MV 共培养,用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HUVEC 的迁移情况;用H3 渗入和CCK8 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管形成和基质胶栓实验进一步检测BMSC-MV 作用后血管新生变化;Q-T PCR 检测BMSC-MV 中的mir-RNA210 的表达情况。

结果:经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证实,与对照组比较,BMSC-MV 作用于HUVEC 后,细胞的迁移速度明显增快,大约为20-30%。同时,H3 渗入和CCK8 检测显示:BMSC-MV 能够促进HUVEC 的细胞增殖。管形成和基质胶栓检测结果显示:BMSC-MV 通过促进HUVEC 的增殖和迁移,进而促进HUVEC 的血管生成,且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管生成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应用Q-T PCR 检测显示BMSC-MV 中miR-210 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BMSC-MV 能够促进MI 后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是通过mir-RNA210 抑制下游靶基因EFNA3 的蛋白表达进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

2015-08-06 课时:3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