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生命,共享药品专利
申请新药品的专利权为开发所需的巨额花费提供了资金,但同时也将发展中国家需要先进治疗的患者拒之门外,其成本是巨大的。艾伦霍恩就此谈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药品专利库。
为动物发声的摄影作品
自然摄影师弗兰斯·兰庭用生动的影相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动物世界。在这个短暂的,视觉化的演说中,他呼吁人们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重新建立连结,脱去隔阂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假面。
张启发院士演讲-"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
该系列视频版权归属于基因农业网。
2013年10月19日,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的300位左右网友组织参与了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暨“湖北第二届转基因大米品尝会”。
此段视频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教授演讲《作物育种的主要发展趋势》。
《科学美国人》: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该系列视频版权归属于基因农业网。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奇怪的转基因生物。在黑暗中发光的猪,长出奇怪羽毛的鸡,甚至还有能产生蜘蛛丝液蛋白的山羊。
但是,真正引起人们争议的是转基因食物。把某些人的科研项目成果用作食用的展望,使得那些愿意去吃所谓的“纯天然”食品的人们胃里面翻江倒海。但是,“转基因”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些“转基因”食物到底是如何创造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到大约1万年前,那时候人类最早开始驯化动物、培育植物来作为食物。通过筛选具备理想特性的生物,然后把它们一代代反复交配,人类能够获得满足我们食用需求的生物种类。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玉米。起初玉米是一种热带的草类,叫做墨西哥类蜀黍,只具有很小的、几乎不可食用的籽粒。经过数千年培育,墨西哥的早期农民们把这种草转化成了今天我们非常爱吃的香甜的高淀粉作物。
窦元珠:可穿戴产品的技术动向
医疗资源失衡,慢病患者激增,人口老龄化,医疗费高腾是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拥有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满足人们对健康需求,绕不开各种技术手段的提供。
各种廉价、小型、使用方便的传感器开发是技术手段提供的重要环节。在健康的关键词下有医疗、慢病管理、老人守护、健康管理、运动管理等相互关联而又各不相同的范畴。在上述范畴的许多场景,如慢病管理、健康监测及运动监测,需要实时,长期,日常,无拘束状态的测量、这来带了可穿戴式产品的需求高涨。
可穿戴式产品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未病,愈后,慢病,健康管理等非一般病患人员。其产品形态可扩充为 粘贴,佩戴,穿戴,吞咽,非接触四种形态。 其采集的信息,主要以心率, 心电,呼吸率,血氧,运动量为主, 将来渴望在血压,血糖的方面有所突破。除了传统的生理指标( 如血压血糖血氧体温体重) 测试设备,还需要‘睡眠,活动,如厕状况监测等’生活传感器’, 结合数据上传,云存储,个性化云计算技术,通过长期和日常条件下的生活数据采集监测,来实现个人健康趋势的推测,改善未病阶段的健康状态控制,减少重度发病率,以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持个人健康。
美国人都不吃转基因食品吗?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 20130826):一提起“转基因”,很多人是“闻之色变”,转基因不安全,转基因致癌,转基因的东西不能吃,这样的说法经常能听到。很多人都担心吃到转基因食品,所以买东西的时候也是仔细看了又看。那么,转基因是怎么回事?转基因食品到底有没有问题呢?
一、转基因大豆是怎么来的?
二、吃转基因的食品安全吗?
三、美国人都不吃转基因食品,专门出口祸害别人?
四、欧盟对转基因食品零容忍吗?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 20130826):一提起“转基因”,很多人是“闻之色变”,转基因不安全,转基因致癌,转基因的东西不能吃,这样的说法经常能听到。很多人都担心吃到转基因食品,所以买东西的时候也是仔细看了又看。那么,转基因是怎么回事?转基因食品到底有没有问题呢?
一、转基因大豆是怎么来的?
二、吃转基因的食品安全吗?
三、美国人都不吃转基因食品,专门出口祸害别人?
四、欧盟对转基因食品零容忍吗?
胡欣:个性化医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高通量测序:如何克服样品制备与质控瓶颈
NGS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不单使得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从中受益,也为个性化医疗与保健提供了新的途径。相比于快速得到成本可接受的大量数据,目前如何足够有效而稳定的获得高质量的测序样品,以“喂饱”我们胃口日益膨胀的测序仪,并达成临床检验所需的标准化、自动化、可追溯,以及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掘金”,已成为制约科学家及普罗大众从NGS技术中更大化获益的主要瓶颈。
PerkinElmer逐步推出并完善了一系列基于其实验室自动化及微流控lab-on-chip技术,真正ready-to-use的NGS自动化文库制备及样品QC的平台,以及核酸抽提纯化、数据分析相关产品,以期帮助NGS科学家们解决上述样品制备及质控瓶颈。PerkinElmer的NGS suite 4年来已被全球数百家NGS中心所采用。
王弢: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及产品研究进展
癌症是个慢性病,往往有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发展史,早期癌症隐匿性很强,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仅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很难及时发现,一旦检出,大部分处于中晚期。
癌症基因组学的发展使人类对癌症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知,随之而来的是全新肿瘤标志物的诞生以及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新突破。有了学科发展和技术突破的保障,使我们能够从分子水平入手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个体化用药指导及术后复发监控。
目前已建立了血浆及组织突变检测平台、甲基化检测平台、mRNA表达量检测平台、肿瘤标志物检测平台、免疫功能检测平台、拷贝数变异检测平台等多个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并正在建立二代测序和串联质谱检测平台。
独创了qPCR-MCG、MethyASA-qPCR、preMiD等新型分子检测技术,目前已有多个产品获得了CFDA批准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已有多个独家专利的肿瘤标志物产品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并且正在开发多个新的候选标志物,这使我们能够建立并实施从肿瘤的超早期筛查直至术后监控的全套肿瘤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