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尹继业: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联合化疗的遗传药理学研究

尹继业,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分子遗传药理研究室副主任、湘雅医学检验所技术副总监。

肺癌是我国和全世界范围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到目前为止,铂类联合化疗仍然是非小细胞肺癌主要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进展期肿瘤。

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化疗疗效存在巨大差异,随着遗传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基因变异对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联合化疗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因此,了解基因变异与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有助于建立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体系。

但当前尚缺乏可以用于准确预测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基因变异。因此,我们分析了铂类药物通路31个关键基因 (ATP7A, ATP7B, AQP2, AQP9, MVP, OCT2, TMEM205, SLC2A1, SIRT1, HSPB1, HSPE1, HSPA4, RAC1, RhoA, HMGB1, HMGB2, SSRP1, MLH1, MSH2, MSH3, MSH4, MSH5, MSH6, ABCG2, XPA, ERCC5, SRCC1, GSTT1, WISP1, eIF3a, VCP) 的214个多态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其中发现OCT2 (rs195854, rs195854), TMEM205 (rs896412), AQP9 (rs1516400), AQP2 (rs7314734), ATP7B (rs9535828, rs9535826), eIF3a (rs3740556) 与铂类化疗疗效显著相关。

为发现新的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相关的遗传突变,我们挑选了17对铂类化疗明显耐药和敏感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发现 adenylate cyclase 1的 rs2280497和 rs2293106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相关,并在小样本人群得到了初步验证。

2015-05-19 课时:33分钟

李苏:化疗药物监测与抗肿瘤药物个体化治疗

李苏,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副主任兼I药理室主任。并任广东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成员等职位。主要研究方向:抗癌药物的I期临床试验和抗癌药物的TDM。

化学治疗是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之一,化学类抗癌药物由于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毒性大临床给药要求需用对药物、用对时间、用对剂量。治疗药物监测或目标浓度干预的治疗策是通过测定体液中的药物浓度,根据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生理学模型(PK-PD)或群体药代动力学数据调整后续的给药剂量,此方式已经应用于5-FU、紫杉醇、MTX、泰素帝等临床治疗。但TCI在肿瘤个体化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阻碍包括:

 缺乏浓度(AUC)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的数据
 未建立最大耐受剂量(MTD)与浓度的关系
 联合给药影响疗效和毒性的评估
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 最佳时间点的选择
 取样点和检测时间的不一致
测定大剂量氨甲喋呤给药后MTX浓度不仅可以调整解毒剂的剂量,也能通过计算AUC调整后续MTX剂量,从而减少复发的风险。5-FU不仅可通过测定其代谢酶DPD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初始剂量的制定,也能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调整后续给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同时通过测定其靶酶TS酶的SNP筛选适合5-FU的患者。紫杉醇通过测定给药后30h的血药浓度,通过高于0.05μM的时间调整给药剂量,从而降低骨髓毒性而不改变疗效。

2015-09-21 课时:31分钟

患者教育视频:化疗

本视频是关于化疗的介绍。描述了细胞的正常分裂和凋亡,肿瘤细胞的形成和发展,肿瘤血管的形成,及肿瘤在基因水平上生长失控的原因,如何通过血液淋巴管转移。展示了化疗的不同效果,如何杀死癌症和肿瘤细胞,同时摧毁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还介绍了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如放疗,药丸,胶囊,液体,静脉注射,外科手术,导尿,CSF注射液,晶片植入及附表的治疗。

2015-12-03 课时: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