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OCT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智医师从POCT的定义、技术发展、临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并就"基于纸质的ECL 3D 检测肿瘤标志物CEA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李智介绍道,POCT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同时,为了满足临床需要,POCT享有一定程度的"临床豁免权",也就是说在检测过程中,POCT不需要操作者干预,不需要技巧或专门知识,无需电子或机械设备保养,所得结果不需要操作者校准、解释和计算。

目前POCT产品已经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口服抗凝药检测、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新生儿微量血样检测、微生物与毒品检测、早孕检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1)在儿科的应用: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和成人的就诊方式完全不同,适合儿童的诊断行为需要轻便,易用,样本需求量少,样本无需预处理,快速得出有效的诊断结果。同时缩短就诊时间和父母的满意度也很重要,POCT基本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2)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关于冠心病时心肌标志物的应用建议中已明确将POCT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写进条款。如:"11为了缩短分析前的检测周转时间(TAT),检测标本应选择肝素抗凝的血浆(血清和血浆检测旨果无明显差异分析测定时间应<30分钟。

(3)血液学:POCT在血液学方面主要是凝血机制检测;如口服抗凝血治疗(oralanticoagulation therapy),心脏手术进行时的凝血监测,肺部血栓和深层静脉血栓的诊断,如:PT,APTT。Fib,D -dimer的检测,最新又出现POC血小板功能检测仪(POC Platelet Function Measuring Devices),快速检查血小板功能。

(4)微生物与毒品检测:POCT在诊断微生物方面要比传统的部养法或染色法快速和灵敏得多,这可以让那些私人诊所或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医疗机构也能快速得到诊断结论,帮助医生们确定病情。此外,对于海洛因、可卡因、大麻、安非它命等毒品,POCT技术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大量样本,可以广泛用于公安部门,社区医院,戒毒中心,运动会等机构和活动。

(5)POCT在急诊医疗中的作用:2012年澳大利亚奥斯汀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项前瞻性一个研究,即通过采用POCT检测方法对急救医疗队送来的呼吸困难的患者行多项生物标志物(包括BNP、D-dimer、CK、CK-MB、TnI)的快速检查用于评估预后价值。结果发现:尽管BNP和D-dimer阳性并不能完全判断这些患者入住ICU或住院死亡率,但正常水平的BNP和D-dimer可以排除其入住ICU和入院死亡。

(6)POC基因检测有日趋广泛应用的趋势:如采用新式POC基因检测方法鉴定CYP2C19 * 2等位基因携带者用于评估PCI后是否需要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显示PCI后采用POC法基因检测能有效的在床边鉴定CYP2C19 * 2等位基因携带者并用普拉格雷治疗降低治疗后的血小板高活性,即POC检测开启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大门。

此外,今年POC均相荧光传感器检测血清白蛋白; 带内标微型蛋白芯片-POCT法检测新生儿败血症; 快速等温扩增技术快速诊断HIV和结核;芯片兼容的样品制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即基于微流体的诊断技术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如采用液流芯片技术在呼吸道标本中扩增甲流RNA;采用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读数仪快速检测心脏标志物等等最新的POC分子诊断技术不断见诸于各类医学期刊,都展示了POC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POCT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于操作人员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检验成本偏高,检测报告不规范等问题。李智医师认为,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POCT实施全面、规范的质量管理、加强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培训,方能使POCT健康地造福于社会。而POCT技术在检验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也一定会在"逆境中"不断壮大成长。

2014-12-19 课时:42分钟

POCT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

李智医师从POCT的定义、技术发展、临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并就"基于纸质的ECL 3D 检测肿瘤标志物CEA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李智介绍道,POCT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同时,为了满足临床需要,POCT享有一定程度的"临床豁免权",也就是说在检测过程中,POCT不需要操作者干预,不需要技巧或专门知识,无需电子或机械设备保养,所得结果不需要操作者校准、解释和计算。

目前POCT产品已经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口服抗凝药检测、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新生儿微量血样检测、微生物与毒品检测、早孕检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1)在儿科的应用: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和成人的就诊方式完全不同,适合儿童的诊断行为需要轻便,易用,样本需求量少,样本无需预处理,快速得出有效的诊断结果。同时缩短就诊时间和父母的满意度也很重要,POCT基本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2)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关于冠心病时心肌标志物的应用建议中已明确将POCT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写进条款。如:"11为了缩短分析前的检测周转时间(TAT),检测标本应选择肝素抗凝的血浆(血清和血浆检测旨果无明显差异分析测定时间应<30分钟。

(3)血液学:POCT在血液学方面主要是凝血机制检测;如口服抗凝血治疗(oralanticoagulation therapy),心脏手术进行时的凝血监测,肺部血栓和深层静脉血栓的诊断,如:PT,APTT。Fib,D -dimer的检测,最新又出现POC血小板功能检测仪(POC Platelet Function Measuring Devices),快速检查血小板功能。

(4)微生物与毒品检测:POCT在诊断微生物方面要比传统的部养法或染色法快速和灵敏得多,这可以让那些私人诊所或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医疗机构也能快速得到诊断结论,帮助医生们确定病情。此外,对于海洛因、可卡因、大麻、安非它命等毒品,POCT技术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大量样本,可以广泛用于公安部门,社区医院,戒毒中心,运动会等机构和活动。

(5)POCT在急诊医疗中的作用:2012年澳大利亚奥斯汀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项前瞻性一个研究,即通过采用POCT检测方法对急救医疗队送来的呼吸困难的患者行多项生物标志物(包括BNP、D-dimer、CK、CK-MB、TnI)的快速检查用于评估预后价值。结果发现:尽管BNP和D-dimer阳性并不能完全判断这些患者入住ICU或住院死亡率,但正常水平的BNP和D-dimer可以排除其入住ICU和入院死亡。

(6)POC基因检测有日趋广泛应用的趋势:如采用新式POC基因检测方法鉴定CYP2C19 * 2等位基因携带者用于评估PCI后是否需要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显示PCI后采用POC法基因检测能有效的在床边鉴定CYP2C19 * 2等位基因携带者并用普拉格雷治疗降低治疗后的血小板高活性,即POC检测开启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大门。

此外,今年POC均相荧光传感器检测血清白蛋白; 带内标微型蛋白芯片-POCT法检测新生儿败血症; 快速等温扩增技术快速诊断HIV和结核;芯片兼容的样品制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即基于微流体的诊断技术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如采用液流芯片技术在呼吸道标本中扩增甲流RNA;采用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读数仪快速检测心脏标志物等等最新的POC分子诊断技术不断见诸于各类医学期刊,都展示了POC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POCT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于操作人员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检验成本偏高,检测报告不规范等问题。李智医师认为,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POCT实施全面、规范的质量管理、加强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培训,方能使POCT健康地造福于社会。而POCT技术在检验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也一定会在"逆境中"不断壮大成长。

2014-12-22 课时:10分钟

汪道文:目标二代测序及其临床应用

二代测序技术的显著特点是高通量。我们使用ION Torrent PGM 和 Ion Proton对肥厚型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遗传性多囊肾、男性甚至障碍等疾病采用目标基因(每种疾病30-80个基因)成功进行序列测定,平均达到500乘,经过一代测序验证其正确率为99%以上。通过该测定使这些疾病得到准确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预后评估有重要帮助。

2014-12-29 课时:31分钟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解机制及临床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损伤组织归巢的特征,输入宿主体内后,可归巢于特定部位,在微环境影响下定向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以及外胚层3个胚层来源组织的细胞,如骨、软骨、肌腱、脂肪、肝、肾、皮肤、肌肉、神经甚至胰腺等10余种成熟细胞.因而成为再生医学中器官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除多向分化潜能外,MSC还具有较好的免疫调控作用,主要免疫调控机制为1)抑制T细胞增殖,诱导T淋巴细胞亚群由Th1、Tc1向Th2、Tc2极化;2)抑制DC细胞成熟与分化,减少DC细胞IL-12及TNF-α的分泌;3)上调CD4+CD25+FoxP3+Treg细胞,诱导免疫耐受;4)抑制细胞毒T细胞,避免或逃逸被细胞毒T细胞和NK细胞攻击。基于对其作用机制的明确及体外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水平的研究基础,目前已有较多应用MSC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再生障碍性贫血(AA)、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的临床研究。

在GVHD防治方面,迄今为止在Clinical. trial 登记的临床研究有近20项;初步的结果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显著降低GVHD发生率,减少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但Katarina Le Blanc于2008年发表在Lancet上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提示早期预防性输注MSC也可增加白血病复发风险,目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将MSC用于激素耐药或难治性GVHD的治疗,我们采用供者或第三方来源的的骨髓MSC每周一次静脉输注治疗了20例移植后GVHD患者[平均输注量:0.8 (0.23~2.1)×106/kg;平均输注次数3(1-5)次],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CR+PR)达70%;且发现MSC对移植后肝脏GVHD及皮肤GVHD疗效更为显著,而并不增加疾病复发风险;另外第三方供者的MSC联合脐血干细胞输注对移植后造血恢复不良也有较大改善。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类T细胞介导的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目前临床除部分患者采用骨髓移植或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外并无更好的方法,我们的研究发现AA患者血浆及外周血CD3+,CD8+细胞内IFN-γ,TNF-α高表达;骨髓液及血清中游离TNFR1、TNFR2等负调控因子水平也较高;AA患者T细胞亚群的异常除CD4+T/CD8+T细胞;Th1/Th2细胞失衡外,还存在CD4+CD25+FoxP3+Treg表达减低;另外也发现DC1与成熟DC1的失衡可能在AA发病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了免疫细胞治疗可促进经放射造模的骨髓衰竭小鼠造血恢复,并证实其机制为抑制DC细胞成熟与分化,减少DC细胞IL-12及TNF-α的分泌,体外细胞实验则证实MSC可抑制AA患者外周血T细胞增值;下调AA患者GATA-2、PPARγ表达及BMNC凋亡率;上调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表达;经总结我们在Clinical trial 登记的关于MSC治疗AA的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25例的初步结果显示:BMSC输注射治疗AA可上调其Treg水平,与传统IST相比,总有效率更高,安全性好,长期疗效及不同类型AA的疗效差异有待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

MSC对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也有较好的疗效,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与传统激素治疗相比,MSC治疗可减少疾病复发,无明显毒副作用。

总之,由于MSC与T、B淋巴细胞、NK细胞、DC细存在交互作用的免疫调控作用,其在白血病移植后GVHD、AA、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5-01-23 课时:26分钟

细胞治疗肝硬化和肝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钱程指出,细胞生物治疗作为新型治疗手段所取得的疗效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潜能并可参与新血管生成和组织的中胚层前提细胞。EPCs能够参与血管损伤修复和具有组织损伤修复功能。

  钱程带领的课题组研究表明,在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组织损伤释放的趋化因子能够有效募集EPCs进入肝脏。EPCs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肝损伤和肝硬化具有保护和修复功能。EPCs治疗能显著降低肝硬化的发生。

  对于肝癌的细胞生物治疗,由于肝癌患者体内存在免疫抑制环境,治疗细胞功能的发挥受抑制,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需降低肿瘤负荷,采取多次输注的方式进行治疗。为增强免疫细胞的治疗效果,钱程带领的课题组和国内外科学家相继提出免疫细胞——基因疗法,即采取体外基因修饰的方法,向治疗细胞中导入免疫调节因子如IL-12,通过免疫调节因子的作用,改变体内免疫环境,增强治疗细胞的功能和延长作用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2015-01-29 课时:19分钟

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

吴苏伟主任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做了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
1、第三类医疗技术
2、技术审核机构
3、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
4、技术管理规范
二、技术审核流程
三、申报要点
四、注意事项

2015-02-03 课时:35分钟

临床应用的体细胞制备室设计理念

张叔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机制,肿瘤逃逸机制,肿瘤生物治疗和肿瘤干细胞研究。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 “肿瘤趋化抗原核酸疫苗研究”。现已建立了新型的抗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广谱肿瘤基因疫苗,在动物模型体内实验和人体外实验获得了显著效果。

本次课程中张叔人具体详实地例举了GMP要求构建临床体细胞制备室设计理念,展示了国内3家医院设计。

2015-02-16 课时:18分钟

石乐明:新一代测序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化及临床应用

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结果的可靠性可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在将其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的数据分析流程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10 年前基因芯片技术的可靠性曾经受到质疑,但芯片质量控制(MAQC)等研究计划大大提高了不同实验室、不同芯片平台之间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而且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判,这为美国FDA 制订药物基因组学指南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基因芯片相比,其数据类型更加复杂、数据量更为庞大且应用面更具多样性;因此,其临床应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SEQC、GIAB 等研究计划正致力于新一代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分析流程的标准化,期待能够提高新一代测序数据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

2015-04-23 课时:11分钟

王君:临床应用规模的干细胞培养方案

颇尔过滤器(北京)有限公司产品的成果展示,PALL规模化细胞生产工作站可从接种、增殖、收获、滤过等方面对细胞生产提供全面支撑。

2015-07-23 课时:26分钟

姜红: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行业趋势及其产品临床应用

姜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和德国双医学博士学位。

随着药物研发和对疾病认知的深入,尤其是随着各类组学的发展,以及新型检测技术的出现,个体化治疗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临床个体化用药不仅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决策、用药监测、甚至预后的个体化判断都起到关键作用。

CYP2C19基因检测主要针对临床使用的多种药物代谢(药物种类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增加),重点应用于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抗真菌药物、抗抑郁和抗癫痫药物的剂量指导;ALDH2基因检测主要针对硝酸甘油和酒精代谢的指导,减少因用药无效导致的意外死亡,指导与酒精、乙醛相关肿瘤的预防;华法林敏感性基因检测主要指导医生对不同的患者决定合适、安全的剂量,降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MTHFR基因型检测主要用于卒中及H型高血压的筛查,同时对生殖中心及妇幼系统的病因筛查和疾病预防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15-08-27 课时:4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