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成到功能:日渐深入的微生物组学研究
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已能系统、深入地解析微生物组与宿主/环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微生物rRNA基因测序、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研究等方法,结合“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MWAS)”的核心策略,能精准解码菌群组成谱、功能谱和表达谱,挖掘关键生物标记物,进而阐明“菌群——宿主——环境(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互作机制和因果链。本报告将围绕微生物组大数据,全面探讨并阐述微生物组研究的具体策略、解析方法和最新进展。
基因型快速微生物鉴定系统MicroSEQ-GMP生产的好伙伴
1. 微生物鉴定发展趋势 2. 快速微生物鉴定系统MicroSEQ产品介绍和应用 3. 快速微生物鉴定系统MicroSEQ工作流程和结果分析
孙奋勇:3D微流控细胞阵列体外模拟真实血管流筛选肿瘤治疗敏感药物的研究
介绍了由其自主研发的3D微流控细胞阵列芯片,该芯片能够真实的重构肿瘤细胞中的3D微环境和微血管内皮细胞。
王平:肿瘤微环境与泛素化调控
介绍了肿瘤相关研究背景,提到了肿瘤-微环境疾病,说明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的重要保障,提到了泛素修饰和药物发现等,介绍了一些相关信号通路。
薛正晟: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人体微生态精准监测与健康管理
介绍了微生物组相关内容,人体微生态,人体微生态组研究,人体微生态检测和健康管理:“量身定制”关键生物标记关联分析。提到了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人体微生态检测,检测主要策略。提到了DNA测序“进化史”及一些测序平台等。
利用量化成像流式细胞仪进行体外微核试验的自动检测
体外微核试验是对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进行量化的最广泛的试验之一,特别是作为开发化学药品和药物的筛选工具。微核(MN)是整个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在细胞分裂中期到后期形成的,并在分裂后被排除在主核之外。微核形成小而圆且有包核膜的形状,可以作为遗传毒性试验的终点。微核试验通常由人工在显微镜下进行,费力且较为主观。 ImageStream® X(ISX)成像流式细胞仪结合高分辨率的荧光图像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罕见事件的捕获能力,以及精确的图像分析量化能力,可高速准确的自动进行微核试验。在本次网络研讨会,将主要介绍量化成像流式细胞仪在体外微核试验的应用。使用Mark II成像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图像的单、双核细胞及多核细胞,并通过自动识别和图像数据分析软件(IDEAS)进行统计。这项工作首次证明了全自动方法在体外流式细胞仪平台上进行微核试验的可行性。
邱双健:肝癌局部免疫微环境与治疗策略
介绍了系统性炎症评分预测肝癌术后不良预后,肝癌与免疫微环境:抗癌免疫,促癌免疫,免疫调节与免疫平衡,肝癌与炎症,肝癌免疫治疗及病例分享等。
陈万涛:肿瘤微环境影响头颈癌发生和进展
介绍了肿瘤微环境相关概念,研究进展及意义,提到POSTN在口腔鳞癌中高表达,且与癌转移相关,炎症因子TGF-β3是诱导POSTN表达上调的关键调控分子等。
黄 建 :γδT细胞在人大肠癌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主要介绍了γδT细胞相关研究背景,γδT细胞在抑制性TME中的作用。新型cd39 +γδTreg细胞在CRC中的作用。 γδT细胞作为一种潜在的临床免疫治疗药物。
2018 肿瘤微环境网络研讨会第一期
肿瘤生长不仅取决于恶性肿瘤细胞的遗传改变,也取决于基质、血管、浸润炎症细胞等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改变。而免疫和炎症是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两大核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相关炎症能够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转移、颠覆抗肿瘤免疫应答及改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等方面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进展。 为此, 生物谷主办2018肿瘤微环境网络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围绕肿瘤微环境进行深入探讨,指导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