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沪济:利用大样本进行中国汉族人风湿病的免疫遗传学致病机理研究
徐沪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风湿免疫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徐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对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医学研究方向主要是临床免疫学。
徐沪济教授以“利用中国大样本对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研究”为主题,介绍了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对身高的影响,以及调节性淋巴细胞对淋巴因子分泌的影响。尤其是对风湿病致病机理的探索、靶向治疗的探索以及新型CD4调节性T细胞在AS中的作用分析。
从“死亡”中醒来
死亡,是个人人都避之不及却又逃不开的存在,它时刻都在,我们从未停止探索。
“醒来”是一家从事“生命教育”的公益组织,从事与生死相关的探讨和体验。其中关键的一项载体,就是正在建设中的4D生命体验馆。据介绍,这是一个“与生命对话,和死亡握手”的体验式空间,通过高科技手段提供一次死亡预演,让参与者亲身体验“死亡”。
本视频由Health Talk授权播出。
齐念民:干细胞药证申报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的制备过程工程
齐念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Stem Cell Culture Bioprocess Engineering for IND/NDA Filings
—— 目标:建立具过程标准的“工程可描述化、数学可定义化、工程参数可控
化、高质、高效”体外干细胞产业化制备过程,提高干细胞药证报批的过程评价水平。
高峰:浓缩灌流培养方法在细胞培养工艺中的应用案例和应用中的初步成本分析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浓缩灌流培养技术(Concentrated Perfusion)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中日渐成熟。作为国内第一家CMO公司,我们应用Refine Technology的ATF系统,对生物类似抗体药的工艺进行改造,应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浓缩系统,开发了新的浓缩灌流工艺,细胞密度达到160X10E6/ml,抗体蛋白产量达到20g/L。
生物类似药物未来市场竞争激烈,而生产产量的提升意味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对于浓缩灌流培养技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初步的估算和分析。这项技术在抗体类药物大规模生产,尤其是生物类似药物大规模生产应用方面将具有广阔前景。
项春生:间充质干细胞在常见难治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能
项春生,浙江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 计划席科学家。
周国华:个体化用药中的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代谢组学
周国华, 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药理科主任,主任药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另被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点或药物代谢相关转运体等编码基因上的基因多态性,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种药物代谢速度的差异。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全基因组分析平台成为研究基因与表型间关联的有效工具,筛选与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相关的基因标志物。
美国FDA已批准近百种标签中包含药物基因组学信息的药物。但个体差异的形成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后天多样的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个体化医疗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在药物研究和疾病诊疗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应用。
发展了药物代谢组学,即通过代谢组学手段,描绘病人个体复杂细致的代谢轮廓,提供对疾病表型的更加详实的描述,以此为依据,预测或评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剂量,实现个体化治疗。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将药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用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研究结果。
从我们孩子的疾病中学到生命的领悟
罗伯特 D 安吉洛和弗朗西斯卡 费德利一直以为他们刚出生的儿子很健康。但十天后,他们发现孩子发生了围产期中风。马里奥不能控制他的左侧躯体,这让他的父母应对着艰难的问题:他会是正常的吗?他能拥有完整的人生吗?这是一个父母直面他们的恐惧,以及如何战胜它们的心酸故事。
黄民:药物基因组学在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
黄民,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统的“千人一面”药物治疗模式下药物的有效率仅为25%-80%,且有5%-7%的住院患者发生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临床上虽进行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TDM),但由于存在滞后性,部分患者可能在TDM之前就已出现不良反应,因此TDM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探索出造成药效学/药动学个体差异大的原因,在用药前制定适合该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多年的研究发现20%~95%的药物反应和处置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药物靶点的遗传多态性是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热点。随着药物基因组学以及DNA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遗传因素指导临床用药的药物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为超过130个药物的标签中增加了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信息,但种族间遗传因素的巨大差异不容忽视。
本实验室近十余年来与临床紧密合作,开展有关中国人群个体化用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演讲者将着重介绍免疫抑制剂等个体化用药的最新研究结果。
顾中一:懒,并健康着
懒,是人类的天性;懒,又是健康的天敌。因为懒,我们的饮食越来越快餐化;因为懒,我们的肚子越来越大;因为懒,我们身体越来越差。
每天朝九晚五,时不时地再来一个加班。许多人感叹每天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不是在路上就是在睡觉,哪儿有时间考虑健康饮食,哪有时间坚持运动呢。
人类很聪明,他们研究了很多让人们懒且健康的发明,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更健康的同时,还可以懒下去。
顾中一是一位营养师,整日忙于临床和科普的他也很懒,但是他可以“懒并健康着”——每天合理规划自己可控的时间,健康均衡饮食,通过机器替代简单的劳动……
知名营养师顾中一将在这里给大家谈谈他本人懒并健康着的故事。
本视频由Health Talk授权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