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研究揭示榕树气生根发育、性别决定和榕-协同多样化的分子机制

 榕属植物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类群,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榕属植物和与传粉榕小蜂有的高度专性共生关系,在探讨物种形成、动植物协同进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榕树和榕小蜂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信息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以上榕树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10月8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进课题组与福建农林大学明瑞光课题组等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

2020-10-10

世卫组织宣布非洲消灭野生脊灰病毒,是全球根除这种传染病的“重要跳板”

 当地时间8月25日,世卫组织(WHO)发布新闻稿宣布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即引起小儿麻痹症的病毒)已在尼日利亚被消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尼日利亚代表Peter Hawkins先生表示:“这一历史性成就不仅标志着整个非洲大陆野生脊灰病毒的灭绝,而且是实现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的重要跳板。”根据世卫组织公开信息,2型和3型野生脊灰病毒已被消

2020-08-27

J Med Food:野生蓝莓提取物或会影响机体血管的形成

2020年8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缅因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野生蓝莓提取物或会影响机体血管的形成。当机体经历损伤时,细胞就会采取行动,新血管的出现会通过称之为血管生成的过程来发生,同时细胞也会在一种协调的愈合运动过程中发生迁移。图片来源:

2020-08-05

关于野生动物传播病毒,我们的3点误解

随着全球COVID-19病例数不断增加,大家可能对野生动物已经产生了抵触甚至恐惧的心理。

2020-05-03

科学家追踪野生动物和COVID-19之间的联系

2020年5月5日讯 /生物谷BIOON /——在世界地球日50周年前夕,当世界正处于冠状病毒危机的漩涡中时,大自然可能正试图告诉我们一些事情。南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在过去10年里,COVID-19大流行和其他疾病的爆发都与野生动物有关。Paula Cannon是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杰出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专门研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她说,引起了目前的大

2020-05-05

Science:我国科学家领衔发现野生小麦草中的保护性基因Fhb7可阻止镰刀菌枯萎病

2020年4月14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山东农业大学、诺禾致源公司、山东农业科学院、烟台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美国农业部研究所、普渡大学和以色列海法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野生小麦草(wild wheatgrass)中发现了一种保护性基因,该基因有望阻止小麦和大麦作物患上镰刀菌枯萎病(fusarium head b

2020-04-14

Science连发3篇中国学者文章,呼吁对野生动植物的关注

3月27日,最新一期 Science 同期发表了来自中国学者的三篇文章(Letters)。这三篇文章均关注和呼吁中国野生动植物。1、永久禁止野生动植物的消费题目:Permanently ban wildlife consumption(永久禁止野生动植物的消费)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张立教授尽管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起源尚未最终确定,但中国的

2020-03-31

随着冠状病毒的出现,中国开始永久性地限制野生动物贸易

2020年2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在冠状病毒爆发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月24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上个月,政府暂停了野生动物产品的买卖。在中国,野生动物产品通常用于食品、毛皮和传统医药。但是一旦疫情结束,紧急措施将被取消。冠

2020-02-26

高福院士:尚未发现“超级传播者”,病毒来源野生动物

 截至1月21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国内13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440例;报告死亡病例累计9例,新增3例,全部为湖北病例。1月22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除了通报疫情状况,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应急办主任许树强,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等还回

2020-01-23

激活野生型GCase可缓解帕金森病症状

2019年10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患者来源的神经元开发和测试了通过减轻有害基因突变的影响来治疗帕金森病的新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6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modulator of wild-type glucocerebrosidase improve

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