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徕卡多光子显微镜免疫学应用:揭示巨噬细胞发挥血小板功能的机制

高端仪器之所以受到顶尖科学家们的青睐,不仅因为它们在日常使用中表现出的稳扎稳打,还因为其在捕捉关键性创新实验结果时带来的无限可能。

2021-09-02

新一代探测器将促进电子冷冻显微镜领域变革

  英国科研与创新署(UKRI)、科技设施理事会(STFC)、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研究所、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 LMB)合作开发出新型探测器,将为电子冷冻显微镜领域带来新的变革。电子冷冻显微镜(cryoEM),使用精确的高能电子束而不是可见光来研究低温下生物样品的结构,以实现原子水平的成像。目前,领先的行业标准冷冻电镜系统都

2021-07-26

结构光照明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制中获进展

  众所周知,直接观察的光学显微镜对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药理学等生物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理论上只能达到光波长的一半。较长时间以来,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出现有效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束缚。基于单分子定位技术的超分辨显微镜(SMLM)和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STED)以及结构光照明

2021-06-16

分辨显微镜研制领域取得进展

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自2006年提出以来发展迅速,该技术巧妙利用特殊荧光分子的光开关特性,结合单分子成像和质心拟合算法,绕过衍射现象的限制,把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解析了众多未知的细胞纳米结构,提升了对细胞结构的认知。但长期以来,受定位原理的限制,其轴向分辨率比侧向低2-3倍(一般为50 nm左右),影响了其三维解析能力和应用。中

2021-04-04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干涉定位显微镜ROSE-Z

  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利用特殊荧光分子的光开关特性,突破衍射极限,将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可以揭示纳米尺度下的亚细胞结构。因受定位原理的限制,该技术轴向分辨率比侧向分辨率低2-3倍(一般为50nm左右),影响了其三维解析能力和应用。在“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

2021-04-26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驱动的三维全息照相显微镜追踪和分析CAR-T细胞的免疫突触

2021年3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实时跟踪和分析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靶向癌细胞的动态变化,可以为癌症免疫疗法的开发开辟新的途径。然而,通过传统的显微镜方法进行成像可能会导致细胞损伤,而且对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估是非常困难和耗费人力的。然而,当将深度学习和三维全息显微镜应用于这项任务时,这不仅避免了这些困难,而且发

2021-03-16

研究人员开发出深度学习分辨显微成像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广州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李栋课题组,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戴琼海课题组,在Nature Methods上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了题为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image super-resoluti

2021-01-27

Cell:开发出一种自动化的电子显微镜平台,可高分辨率地重建神经回路图谱

2021年1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神经元网络是如何连接成功能性神经回路的呢?这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长期问题。为了回答这个基本问题,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这些神经回路,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关于它们之间的连接。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4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2021-01-17

研究人员开发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

  由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工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题为“Miniature two-photon microscopy for enlarged field-of-view, multi-plane, and long-ter

2021-01-09

香港科大利用双光子显微实现高分辨率深层脑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利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实现高分辨率神经突触成像。双光子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高的分辨率和功能成像,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展开大脑功能和神经活动的研究。然而,双光子方法受到激发光子和发射光子极度衰减的影响,限制了可以分析的组织深度和对大脑皮层的成像。内窥镜检查可能是探测器官深层区域的更好解决方法。据麦姆斯咨询报道,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