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microRNA-34可抑制衰老和神经退化

衰老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却不得而知。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microRNA-34在果蝇中可抑制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Nature杂志上。 Mir-34的缺失可使大脑加速衰老,甚至缩短寿命。而若mir-34表达上调,果蝇的寿命则会延长,并且由人多谷氨酰胺病变蛋白诱发的神经退化也得到缓解。

2012-02-2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延缓大脑退化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避免肥胖,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还可延缓大脑退化。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指不吸烟,不酗酒,远离“垃圾”食品,经常运动,控制血压与血糖等。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平均年龄54岁的1352名志愿者的健康数据,其中包括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体重和腰围,并对他们做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及智力测试,整个研究持续达10年。

2012-11-18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可以延缓大脑退化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避免肥胖,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还可延缓大脑退化。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指不吸烟,不酗酒,远离“垃圾”食品,经常运动,控制血压与血糖等。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平均年龄54岁的1352名志愿者的健康数据,其中包括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体重和腰围,并对他们做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及智力测试,整个研究持续达10年。

2011-08-03

JCI:Wnt信号通路决定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前体细胞眼内移植的疗效和成瘤性研究的新进展

3月2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研究院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室金颖课题组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徐国彤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WNT signaling determines tumorigenicity and function of ESC-derived retinal progenitors”的最新研究

2013-03-29

JBC: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死亡之前表现巨大“潜力”

2012年12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其在“死亡”之前或可以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研究揭示了视网膜细胞瘤肿瘤抑制蛋白的非传统型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帮助研究者开发新型的抵御癌症的疗法。

2012-12-14

Cell Neuron:维持视网膜的关键蛋白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加州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在活体内展示了一种特殊蛋白维持健康视网膜的重要作用,这项研究也为免疫、生殖、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带来了启示。 研究人员在Cell旗下Neuron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动物实验中展示了蛋白S维持健康视网膜的作用,指出该蛋白参与了光感受器(眼部的光敏神经元)的修剪。

2013-01-09

Nat Cell Biol:发育中视网膜细胞的瓦氏效应

近日,研究者发现处于增殖期的非洲爪蟾的视网膜细胞采用的是有氧糖酵解而不是氧化磷酸化。表明以往Warburg effect只发生在肿瘤细胞中的认识是片面的,Warburg effect或许普遍存在于增殖代谢中。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Cell Biology上。

2012-11-18

J Clin Invest:炎症因子或可增加衰老视网膜变性可能

7月16日,J Clin Invest.杂志在线报道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和缺乏神经保护性因子可能是与衰老有关的视网膜变性的重要诱因。 由多个基因影响的细胞过程的异常和整个生命进程中各种细胞损伤的积累,决定着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的进展,但其复杂的病因知之甚少。 有丝分裂后神经元,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相邻的上皮细胞和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别容易受到细胞衰老的影响,这可促进与衰老有关的视网膜变性(ARD)。

2012-11-18

JAMA:口服氟喹诺酮类或增加视网膜脱落风险

4月4日,国际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似乎会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氟喹诺酮类药物已被证实与多种眼毒性有关,包括角膜穿孔、视神经病和视网膜出血。不列颠哥伦比亚儿童与家庭研究所的Mahyar Etminan博士指出:“由于这类药物还被警告可能引起肌腱断裂,因此人们更加担心其对眼结缔组织的影响。

2012-11-18

:组织干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会导致衰老相关组织退化

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组织干细胞中线粒体功能紊乱能够导致衰老相关的组织退化(tissue degeneration)。芬兰赫尔辛基大学Anu Suomalainen Wartiovaara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