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肠道真“仗义”!你吃得多,它就长得多,以增强吸收能力,助你成为大胖子...

  在新冠大流行以前,肥胖大流行就已在全球愈演愈烈。在世界范围内,数以亿计的成人和儿童已被临床诊断为肥胖。“五人行,必有俩胖子”就是目前全球人口的现状。肥胖是由于长期的热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的能量失衡。在现代环境中,这两者中哪一个更具有决定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但二者之间的不平衡都发生在肠道中。由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代

2021-12-04

Immunity:在肠道微生物组中加入特定类型的细菌或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

来自匹兹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小鼠肠道微生物组中常见的一种细菌或能为机体免疫系统“充电”从而帮助抵御结肠中的癌细胞进展。

2021-12-08

Nature:科学家发布肠道细胞综合图谱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肠道由不同的解剖区域组成,这些区域发育速度不同,在消化、营养吸收、代谢和免疫调节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确认识肠道细胞的分化过程对于肠道疾病的研究至关重要。近期,英国桑格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人体肠道细胞综合图谱。相关研究在《Nature》发表,题为:Cells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tract

2021-11-19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麝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功能季节性波动研究获进展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 chrysogaster)是全球濒危物种,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

2021-12-07

内源性大麻素介导肠道产生抗炎物质 减少炎症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道出了运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近几年的研究证实,这主要是因为运动会让身体产生类似大麻的物质,称为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EC),科学家已知有两种主要类型,即Anandamide和2-AG(2-花生四烯酰基甘油),它们结合特定受体并引发细胞信号。EC系统由 EC及其受体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2021-12-01

Gastroenterology:临床研究表明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和代谢环境

在一项新的临床研究中,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即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改变了健康人的肠道环境,扰乱了有益细菌和营养物的水

2021-12-07

JEV:揭示机体中肠道菌群之间“交流沟通”的分子机制

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细菌能将其广泛的生物大分子打包成为小型胶囊,这些物质会通过血流会运送到机体中多个器官中,甚至还会被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所吸收和处理。研究者表示,他们新建立的方法或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并支持创新形式药物和疫苗运输的发展。

2021-11-19

“夜猫子”更容易抑郁,更偏爱不健康饮食,或与其肠道菌群有关

 昼夜节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内源性计时系统(俗称生物钟),大约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控制着机体一系列生物过程,包括激素分泌、代谢循环和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等。根据昼夜偏好(时间分型)不同,人通常被划分为早睡早起型人(“百灵鸟”),或晚睡晚起型人("夜猫子")。个体昼夜偏好对睡眠模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疾病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近期,发表在《Mo

2021-11-24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肠道真菌菌群动态变化与临床结果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翟冰课题组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肠道真菌动态变化和近平滑念珠菌定植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结果的相关性分析”(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outcomes are linked to in

2021-11-23

Cell Rep:利用装载CRISPR的病毒来感染肠道菌群或能阐明微生物组基因编辑的潜能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利用DNA编辑系统—CRISPR改变了生活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细菌的基因组,这一进展或代表了科学家们理解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最终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肠道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