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ancer Research:低温是一种潜在的治疗p53突变肿瘤的新方法

肿瘤抑制基因p53在大约50%的人类肿瘤中发生突变。许多肿瘤相关的突变p53蛋白错误折叠成一种常见的、变性的构象,并在人类肿瘤中积累到高水平。在这些肿瘤中,p53的突变形式提供了促进肿瘤进展的功能。因此,靶向突变p53已经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癌症治疗方法。在这一期中,Lu和同事的研究支持了这样一个前提,即某些形式的突变p53对构象的温度敏感;这些形式的p53在

2021-08-09

研究揭示低温逆境下水稻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研究阐明了PPR蛋白CDE4在水稻叶绿体发育,特别是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维持水稻叶绿体正常发育的分子机制,对深入了解PPR家族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叶绿体发育调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据介

2021-07-22

Cell Reports:水稻低温感受器下游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温度是影响水稻品种形成和地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稻低温耐受性较弱,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淮河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粳稻低温耐受性较强,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东北部。目前,学界对籼、粳稻低温耐受性差异的分子基础已有一定的了解,低温感受器编码基因COLD1在籼、粳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OLD1中单个核苷酸变化能够明显改变水稻的耐

2021-07-24

Cell Reports:发现水稻低温感受器COLD1调控维生素E-K1网络耐寒新机制

  温度是影响水稻品种形成和地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稻低温耐受性较弱,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淮河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粳稻低温耐受性较强,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东北部。目前,学界对籼、粳稻低温耐受性差异的分子基础已有一定的了解,低温感受器编码基因COLD1在籼、粳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OLD1中单个核苷酸

2021-07-2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揭示低温逆境下水稻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理

  近日,水稻所优质稻育种团队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DE4 encodes a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involved in chloroplast RNA splicing and affects chloroplast

2021-07-10

美国FDA批准人类皮肤替代物StrataGraft:治疗II度烧伤!

StrataGraft是一种工程化、双层人造皮肤组织,旨在模拟自然人类皮肤。

2021-06-17

植物超低温保存机理研究获新进展

  超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是在液氮(-196℃)中保存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植物超低温保存通常与离体培养技术(in vitro culture)相结合,可以实现花粉、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合子胚、种子、离体分生组织和休眠芽的长期安全保存。重要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超低温保

2021-04-06

研究揭示根豆科植物根际微生物对水分和氮素变化的响应机制

  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植物的营养、免疫和进化,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氮(N)沉降和干旱是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两者通过改变资源的可利用性独立或交互地影响土壤微生物。虽然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的性质可以将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养分通量联系起来,但是要想充分理解环境变化与植物生产力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将重点转移到根际。植物根系在干旱

2021-03-04

原能生物新品推荐:P20自动化低温生物样本存储系统

P20,是原能生物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全冷链、轻便型的深低温生物样本存储设备(-196℃)。它体积轻巧,可人机协作,实现自动化存取,兼容多种样本规格及存储模式,是传统手工存储模式向自动化存储转型的可靠选择。P20P20自动化深低温生物样本存储设备,是一款工作舱与存储单元一体化设计的深低温存储设备,可提供气相液氮存储环境。 P20自动化深低温生物样本存

2020-12-29

《柳叶刀》子刊《临床医学》发表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是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重要选择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提高重型颅脑创伤伴有恶性颅高压病人的预后良好率”——这是《柳叶刀》子刊《临床医学》(《EClinicalMedicine》)杂志于1月29日在线发表《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伴有恶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发现。该项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