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符合美国CLIA标准的高通量测序临床试验研发案例分享

孙洪业博士现场分享了归国后在药明康德基因中心组建的努力。包括该中心如何利用高效、整合地运用基因组学最新技术,推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以及个性化治疗事业进步。
孙博士就进行中的3个临床相关项目做了分享。

2014-10-31 课时:15分钟

符合美国CLIA标准的高通量测序临床试验研发案例分享

视频内容主要包括:药明康德基因中心的使命,基因中心的成就和服务范畴,基因组学能力建设:顶级平台,进行中的临床相关项目等。

2014-11-03 课时:15分钟

干化学产品的研发进展及展望

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诊断试剂的上市公司。产品包括了酶免、生化、分子诊断、免疫层析等。近几年公司注重POCT产品的研发和科技投入,尤其在干式生化产品研发方面在国内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研发平台和技术储备。目前已有三个干化学产品完成了注册申报,后续产品正在进行进入临床验证阶段。配套的测试仪器由公司独立设计完成。公司干化学产品相关技术申请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已有两项获得授权。报告将重点介绍干化学产品研发的平台建设、产品的主要特点、及对干式生化等POCT产品未来发展的展望。

2014-12-10 课时:29分钟

生物仿制药的研发进展

报告简述生物仿制药的概念、要求,以及生物仿制药与化学仿制药的差异;然后阐述目前全球生物仿制药的现状,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和印度等,以及在中国的情况;接着分析生物仿制药的魅力、优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半部分是一个关于生物仿制药相似性研究的案例分析,具体从结构确证、质量标准、稳定性、临床前、临床和上市后这六个方面展开。

2015-01-07 课时:23分钟

新一代全人源抗体技术及一体化抗体研发平台

单克隆抗体药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嵌合性单克隆抗体、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第一个阶段中,鼠源单克隆抗体是用老鼠制备的普通单克隆抗体药物,但它毒副作用明显,常引起人体的不良反应,大大制约了其在临床实验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发展,而在全球的单克隆抗体市场,第四个阶段的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与人体结合性最好,也是最安全和有效的单克隆抗体。

如今我国的单克隆抗体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上海、西安以及武汉等产业化基地,而单克隆抗体也发展到了第四代,我国已经上市的十几个单抗药物多为鼠源性,正在研究中的多为嵌合或者人源化单抗,而全人源单抗还没有。而在全球的单克隆抗体市场,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基本上所以有关抗体的制药技术都被欧美国家垄断,致使国内制药企业在抗体药物研发方面备受掣肘。目前,睿智化学生物制药团队与欧洲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以转基因小鼠为基础的全人源抗体技术,技术开发进展顺利,已在测试阶段。将拥有此项技术的使用和产品开发权。此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将极大促进国内全人源抗体的开发和产业化。

2015-01-12 课时:30分钟

孙洪业: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推动药物研发及临床药物开发

个性化医疗的愿景是根据对每个病人的基因特征采取不同的治疗。 理想的情况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的早期引入个性化医疗的理念。

现在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药物研发,临床和靶向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来加快药物研发的过程。 将人的肿瘤移植到鼠上并将这些肿瘤进行了基因组学表征分类。

对220 个不同类型人鼠移植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 胰腺癌等)进行了外显子深度测序(100X)。应用外显子深度测序结果建立了功能基因数据库以便研究者们在进行不同化合物实验时选择他们理想的动物模型。

对其中一些动物模型又进一步做了转录组学 (融合基因)和SNP 芯片(基因拷贝数)的分析。

根据基因分析的结果对三类driver 突变(点突变,融合基因,基因缺失)的人鼠移植肿瘤模型成功地进行了靶向治疗。实验结果表明基因组学表征的人鼠移植肿瘤模型是转化医学研究和个性化医疗的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2015-04-27 课时:11分钟

陈扬超:以微核糖核酸(microRNA)为靶的抗癌药物研发

非编码微RNA(microRNA)可通过调节众多基因的表达来行使致癌或是抑癌功能,调节microRNA表达变化的小分子化合物被视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最近,在欧洲以微RNA(microRNA-122)为靶的化合物作为抗丙肝病毒感染药物已经进入临床二期试验,标志着以非编码微RNA为靶的药物研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非编码微RNA-34a(miR-34a)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在包括肝癌在内的众多肿瘤中表达下调或是沉默。因此,miR-34a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靶标。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miR-34a的荧光报告系统,通过该系统,我们从化合物文库中筛选出激活miR-34a表达的小分子化合物3。

化合物3可以特异激活肝癌细胞内miR-34a的表达及降低miR-34a目的基因的表达。 体内外试验证明化合物3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比较化合物3与肝癌晚期用药Sorafenib显示化合物3具有更加显著的抗癌活性并且没有毒性。MiR-34a小分子调控剂作为潜在的新抗癌药物前景令人向望。

2015-05-15 课时:41分钟

赵春华:重大疾病治疗的干细胞药物品种临床试验研究及其制药工艺标准化研发

赵春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国 家杰青获得者。

多组织器官病理损伤或功能障碍一直是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危害,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外科重建和药物治疗等效果有限。干细胞研究是未来解决之一难题最有希望手段,在未来国家科技战略转型、地方高新科技产业升级中起到关键性推动和示范作用。

课题以重大疾病为导向,建立创新干细胞药物技术开发和评估标准体系; 开展多个干细胞治疗药物品种临床前和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研究。课题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主持研发,联合了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儿童医院、华西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和多家从事干细胞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企业进行攻关。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开展针对心肌梗死、重症肌无力等重大疾病的干细胞新药品种的临床试验,建立支撑临床应用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骨髓、脂肪、经血等不同来源的成体干细胞快速筛选、分离培养、扩增、冻存复苏、体外诱导分化、细胞特征鉴定、细胞生物学效力评估等新药研制开发必须满足的体外操作关键工艺技术及质量标准,并在国家指定的临床研究基地开展干细胞治疗新药品种临床试验研究,最终建成干细胞药物、技术标准、临床应用等多平台集成的系统创新体系。

2015-08-19 课时:32分钟

PerkinElmer:从表型到靶点的药物研发流程

传统基于靶点(target-based)的药物研发流程耗费大量的时间(历时10年以上)和财力(数十亿美元),这种流程的成功率相当低,只在极少数的研发案例中出现能通过整个流程最终上市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究其原因是从体外到体内的过程违背了药物发挥作用的基本原则,即只有在生理环境下有效果才算真正的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物研发转变为始于表型研究,继而转入靶点研究的新流程。这个流程的核心在于先确定候选药物能否引起细胞生理形态的改变,进而确认作用靶点,辅以正交实验的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坚实可靠的结果。 在这次研讨会中,我们的专家将会在以下方面与您探讨:

(1).非标记检测在不用类型细胞表型研究中的应用
(2).细胞成像在表型研究中的应用
(3).靶点研究的最新实验方法
(4).通过正交方法获得坚实可靠的实验结果

2016-05-31 课时:6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