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章聚焦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来源:本站原创 2020-07-22 23:45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期科学家们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Wikimedia【1】PLoS ONE:揭示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脏结构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doi:10.1371/journal.pone.0233321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在没有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的个体中,似乎也有证据表明冠状动脉中的钙积累(动脉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期科学家们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分享给大家!
图片来源:Wikimedia
【1】PLoS ONE:揭示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脏结构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doi:10.1371/journal.pone.0233321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在没有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的个体中,似乎也有证据表明冠状动脉中的钙积累(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之间存在关联。冠状动脉钙积聚或动脉粥样硬化是未来冠心病的有力预测指标。迄今为止,有证据表明,即使没有症状,冠心病也会随着心肌病的发展而相互作用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缺乏有关冠状动脉钙离子与基于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之间的关联的数据。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USM)的研究人员评估了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2,650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1岁,女性占48%)中冠状动脉钙化与超声心动图测量之间的关联性,这些测量结果量化了心脏中的这些变化。他们观察到较高的冠状动脉钙沉积成都与较高的左心室质量指数和主动脉根直径相关,这与心脏的大小,形状,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潜在不利影响一致。
【2】Sci Trans Med:揭示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doi:10.1126/scitranslmed.aaw1868
人类基因组中大约75%不具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但是,基因组的这些非编码区域并不是简单的“垃圾”序列。近日,由哈佛大学心血管医学系Mark Feinberg教授等人揭示了非编码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因血管变硬变窄,阻碍血液流动并导致心脏病发生的疾病类型。在该研究中,Feinberg及其同事使用一种临床前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发现了一个长的非编码RNA(lncRNA)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这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疗法指明了方向,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研究者表示,我们找到了控制血管壁衰老的新因子,它并非传统的基因或蛋白质,而是非编码序列的一部分。我们对胆固醇和炎症在心脏病发生中的重要性有很多的发现,这一新发现使得我们需要仔细考虑非编码基因如何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能否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doi:10.1074/jbc.RA119.009424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范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促进子;氧化性应激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能与细胞膜上的脂肪酸产生反应产生较高反应活性的脂肪醛,其能够修饰蛋白质并促进细胞或组织损伤。醛类HNE能够修饰所谓的有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另外一种名为ONE的醛类则会与NHE同时产生,但其目前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人员并不清楚。
研究者Linda May-Zhang表示,如今我们通力研究发现,相比对照人群而言,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患者机体中ONE修饰的HDL的水平较高,同时研究者还鉴别出了ONE靶向作用的氨基酸,而且ONE修饰能够降低HLD抵御炎症的能力,ONE的修饰并不能改变HDL促进胆固醇外泵到巨噬细胞的能力。
【4】Nat Med: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平滑肌细胞变身可阻止动脉斑块破裂
doi:10.1038/s41591-019-0512-5
为了保护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身份,听起来像是漫画书里的“义务警员(vigilantes)”才会做的事情,但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动脉壁上的一组细胞正是这样做的。对于这些细胞而言,身份转变发生在一种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中。当动脉被脂肪、胆固醇和分子颗粒堆积在一起而形成的斑块堵塞时,这种疾病就发生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我们知道饮食不良和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但是,从分子角度来说,人们并不知道这种疾病的进展情况,也并不知道如何阻止这种疾病。”他说,这项新研究朝着解决这个问题迈出了一大步。斑块在形成动脉的组织层内而不是在血管自身内部生长,从而导致血管变窄。太多的斑块撕裂了组织,使得积聚的粘液充满血管内部。这导致血凝块,从而可能导致动脉阻塞并且经常导致心脏病发作。
【5】JCI Insight:科学家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分子机制
doi:10.1172/jci.insight.128528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CI Insight上题为“Imaging mass spectrometry reveals heterogeneity of proliferation and metabolism in atherosclero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深入解析了人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分子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因斑块形成引发的动脉缓慢和进行性变窄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机体的动脉斑块主要是通过血管壁中白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的局部增殖形成,同时还会伴随细胞代谢的相关改变。截至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无法同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细胞的增殖和代谢改变进行直接性的研究。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Jonathan D. Brown博士等人通过研究,首次应用名为多同位素成像质谱法(MIMS,multi-isotope imaging mass spectrometry)的定量成像技术来进行研究,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该技术在亚细胞分辨率下直接测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细胞分裂的改变以及细胞葡萄糖利用的改变状况。
图片来源:Wikimedia
【6】Nature:揭秘“有害胆固醇”进入机体动脉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
doi:10.1038/s41586-019-1140-4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循环的“有害胆固醇”进入动脉壁促进斑块形成从而使血管变窄引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分子机制。由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会进入动脉壁驱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或使动脉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会驱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发生,抑制该过程的疗法或能帮助有效降低危害机体生命状况的发生。心血管疾病是引发全球人群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在美国,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在心血管疾病死亡人群中占到了60%以上的比例。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名为SR-B1(1型,B类清道夫受体)的蛋白质如何将LDL颗粒运送到动脉内皮血管中,同时他们还发现,名为DOCK4(细胞因子4)的蛋白质能与SR-B1合作,且对于上述过程非常关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早期阶段,进入动脉壁的LDL会吸引并被巨噬细胞所摄取,而摄入LDL的巨噬细胞会转变成泡沫细胞,从而促进炎症发生并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7】Circulation:血细胞中特殊分子的表达或能帮助预测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432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ircula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血细胞中CD69分子的表达水平或能帮助预测个体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壁脂质堆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但其通常在发生心肌梗死或中风等临床事件后才被发现;由于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发生下降,而且其症状出现后的治疗效益非常有限。动脉粥样硬化的起源及其进展到急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离不开炎性免疫反应的影响,研究者表示,目前我们并未阐明脂质代谢和机体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有假设认为,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ox)能够诱发炎性免疫细胞的招募以及其在斑块中的积累,然而有研究证据表明,细胞和组织能通过抑制促炎症信号来对LDLox产生反应。
【8】Science子刊:纳米免疫疗法有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doi:10.1126/scitranslmed.aaw773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丹麦、荷兰和法国的研究人员报道了将纳米免疫疗法(nanoimmunotherapy)从小鼠放大到大型兔子和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着重关注一种他们为克服生产和评估所面临的挑战而实施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测试了产生大量S-HDL颗粒的方法,所产生的大量S-HDL颗粒是开展大型动物研究和进行成像分析以评估治疗效果所必需的。这些放大后的S-HDL颗粒在兔子和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血管中显示出抗炎作用,从而减少血管壁增大。具体而言,这些研究人员将平移成像读数整合到他们的工作流程中,以便分析纳米免疫治疗剂在体内的行为并评估大型动物中的治疗反应。
【9】Nature:中性粒细胞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死亡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doi:10.1038/s41586-019-1167-6
许多慢性疾病都是由免疫反应失调引起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中性粒细胞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死亡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而且一种定制的肽可抑制这一过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了Nature杂志上。
研究人员研究了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尚未查明的先天免疫反应。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他和他的同事们专注于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这些细胞构成了先天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解释道,“每一种炎症反应都会导致一些附带损伤,这是因为中性粒细胞也会攻击健康细胞。”他们描述了中性粒细胞如何通过启动一类先前未被识别的诱导性细胞死亡来破坏组织。S?hnlein团队还开发了一种抑制这种有害过程的合成肽。
【10】Nature:重磅!阻断氧化磷脂的抗体有望阻止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doi:10.1038/s41586-018-0198-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能够利用一种结合到氧化磷脂(oxidized phospholipid, OxPL,即发生氧化的磷脂)上的天然抗体阻断小鼠中的炎症。磷脂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上的分子,炎症会让它们发生氧化。即便小鼠摄入高脂肪食物,这种抗体也会让它们免受动脉斑块形成、动脉硬化和肝脏疾病,从而延长它们的寿命。他们首次在一种生命系统中证实OxPL触发炎症和导致动脉斑块形成。这些结果也提示着一种阻止或逆转多种炎性疾病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了Natur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不论你的哪个部位发生炎症,你都会产生OxPL。这并不意味着OxPL是罪魁祸首,但它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磷脂---构成细胞膜的分子---易于被活性氧物质修饰,从而形成OxPL。这种事件在动脉粥样硬化等炎性疾病中尤为常见,其中在动脉粥样硬化中,阻塞动脉的斑块会形成。在这项研究之前,科学家们并不能够以一种允许他们研究磷脂氧化在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方式控制这种氧化。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具有两种特殊性质的小鼠具:(1)它们具有基因突变,使其成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良好模型;(2)它们产生一种被称作E06的抗体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刚好足以结合OxPL,从而阻止OxPL引起免疫细胞产生炎症的能力,不过它本身并不足以导致炎症。他们给这些小鼠喂食高脂肪食物。(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