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发现挑战染色体组装经典模型

图片来自CC BY-SA 3.0/Wikipedia2017年8月1日/生物谷BIOON/---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染色体组装是一个多层级高度有序的过程,即双链DNA缠绕着组蛋白八聚体(H2A, H2B, H3和H4)组成核小体,DNA如细丝般将大量核小体串起,形成了11nm的“念珠状”结构,它们按照螺线管或者Z字形排列堆砌成为30nm的染色质纤维,经过折叠聚集成120nm染色质丝,进而压缩

2017-08-01

利用CRISPR/Cas9成功清除一条完整的染色

图片来自iStock, Polesony2017年8月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成功地清除了一条完整的小鼠染色体。在XY小鼠胚胎干细胞中,他们在体外在Y染色体的着丝粒或长臂上产生许多双链断裂,从而导致Y染色体片段化,并且在这种小鼠胚胎干细胞中消失。当在体内在小鼠胚胎中采用这种着丝粒靶向方法时,这也会导致

2017-08-02

Cell:揭示哺乳动物胚胎染色体3D结构重编程规律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黄行许研究组合作,揭示了哺乳动物成熟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3D结构以及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重编程变化,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7月14日凌晨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Cell)上。哺乳动物配子和早期胚胎的数量非常有限,因此研究首先团队解决了使用少量细胞建立3D染色体结构图谱的难题,获得了小鼠精子、卵子和早期胚胎的高分辨率染色体高级结构图谱。研究人员进一

2017-07-15

这场无声的密战,与染色体有关

对于生物体来说,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一般是恒定的,以人类为例,细胞内便含有 23 对染色体。正常情况下,一个细胞在分裂前,首先会复制染色体,然后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然而,细胞偶尔也会抽风,在分裂时,因为发生了某些错误,导致染色体未能正确分配,结果便是染色体数增多或者减少,这就是所谓的非整倍性。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癌细胞,因为它们大多都是非整倍体。人类有 23 对染色体。图片来源于网络近

2017-07-02

这种廉价的染色剂,竟然有神奇的抗衰老功能

亚甲蓝是一种拥有广泛用途的化学物质,主要被用作化学指示剂,染料,以及生物染色剂,偶尔也会被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氰化氢中毒。而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科学报道》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这种廉价又常见的染色剂在抵抗皮肤衰老方面有着神奇的功效。图 | 亚甲蓝溶液这个团队为什么会对一种染料感兴趣呢?早在 2015 年,他们就发现亚甲蓝可以修复早衰症

2017-06-09

Genome Biology:染色质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导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近日,Genome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张蘅研究组题为“The developmental regulator PKL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correct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t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loc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染色质重塑因子PKL在R

2017-06-11

APL 细胞外染色质使凝血及纤溶恶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外染色质促凝血,部分结果刊登在同期杂志的封面上。(图片来源:史家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伴发危及生命的血栓及出血。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APL 缓解率已达 90%,成为高度可

2017-04-10

Cell:染色体非整倍性有助解释癌症和遗传病的治疗结果差异

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出在遗传其他方面相同的细胞中,非整倍性独自就能够导致显著的性状差异。

2017-04-11

科学家谈基因设计里程碑:合成酵母染色体是开始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从我们原来只是认识自然到现在重新设计自然,当然是根据自然的规律重新设计的,也就是说从基因组的阅读、解读到今天的重新设计。"3月11日,在深圳召开的"

2017-03-13

Science特刊:7篇长文解读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开启合成生命新纪元!

来自4个国家的一个大科学团队一起合作合成了酿酒酵母中约1/3(约3500万碱基对)的基因组(总1200万碱基对),这个研究团队由纽约大学兰贡医学中心酵母遗传学家Jef Boeke领导,分析了7条人工染色体的3维结构,相关研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