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团队开发出用少量DNA即可解析长链DNA甲基化的方法
东京大学铃木穰教授等开发了仅用少量DNA即可对长链DNA甲基化进行解析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仅需10纳克左右DNA(约相当于传统方式的百分之一)便能对与疾病、发育或分化相关的甲基化状况进行分析。该成果将使得基于少量临床样本或少数几个细胞的医学分析成为可能,有望对提升疾病治疗水平,推动细胞分化研究进步作出贡献。传统的DNA甲基化分析法只能读
世卫组织发布宫颈癌筛查新指南首推HPV-DNA检测
宫颈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全球每年仍有大量女性死于宫颈癌。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处6日共同发布了一份新指南,以帮助各国更好地开展宫颈癌筛查和治疗,其中推荐HPV-DNA(人乳头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筛查方法。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有宫颈癌新发病例超过50万例,约34万名女性死于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被认为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糖基化酶介导的DNA损伤修复新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伊成器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合作发表题为“DNA repair glycosylase hNEIL1 triages damagedbases via competing interaction modes”的论文,揭示了DNA糖基化酶hN
利用DNA甲基化追溯囊胚培养液中游离DNA细胞来源
人类的妊娠效率很低,自然妊娠中只有不到50%的胚胎能够发育至足月。部分流产胚胎主要是源于胚胎的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在移植胚胎前鉴定并排除非整倍体胚胎是辅助生殖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当前临床上多采用对植入前胚胎的滋养外胚层进行样品活检和遗传学检测的方式来分析胚胎细胞的染色体倍性。该方法因涉及侵入性的胚胎细胞活检,操作繁琐,无法避免对胚胎造成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以
DNA“测龄”新技术有利于鱼类种群管理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新技术,可测定鱼类的年龄,以此改善对野生鱼类种群的管理。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生态学资源》上。研究人员介绍说,传统上硬骨鱼类年龄一般通过测量耳石等钙化结构的增量来确定,然而摘取耳石会造成鱼类死亡,该方法对于受威胁鱼类物种并不可取。为
Journal of Virology:研究发现树鼩细胞支持HIV-1复制但不能自然感染的分子机制
功能性受体及宿主限制因子是限制病毒跨种传播和能否构建HIV-1感染动物模型的关键因素,建立HIV-1感染动物模型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学界基本上利用SIV和SHIV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艾滋病发病机制、药物和疫苗研究。但SIV与HIV-1的基因组只有40%左右的同源性,不能完全模拟HIV-1感染人免疫反应过程。非人灵长类动物
Science:实验性药物TEMPOL可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有望治疗COVID-19
2021年6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导致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2正在全球肆虐。在首次报告COVID-19和这种大流行病蔓延以来的18个月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它和开发治疗它的方法。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https://coronavirus.jhu.edu/map.html),超过1.69亿人遭受SAR
研究发现RNA:DNA hybrids协助修复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断裂的新机制
正确修复受损DNA对基因组完整性和个体发育至关重要。作为半自主细胞器,植物的质体必须通过一系列机制来维持自身基因组完整。清华大学孙前文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发现RNA:DNA hybrids结构协助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全新分子机制,证实RNA:DNA hybrids在促进同源重组修复和叶绿体细胞器发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揭示
Science:揭示细胞利用它的DNA含量控制自身的大小
2021年6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自从350多年前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发现细胞以来,他们已经注意到每种类型的细胞都有一个特有的尺寸。从微小的细菌到几英寸长的神经元,尺寸对细胞的工作方式很重要。然而,这些生命的组成部分如何调节自身大小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谜。如今,我们对这个长期存在的生物学问题有了新的解释。在一项专注于植物生长锥(growing tip
Cancer Discov:红肉摄入或会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机体发生DNA损伤相关的遗传突变
2021年6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如今研究人员发现多种风险因素与结直肠癌(CRC)发生有关,然而其在患者肿瘤发生中的直接诱变效应却并未阐明。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Discovery上题为“Discovery and features of an alkylating signature in colorectal 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