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排碳:不只是平衡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绿色的污泥在纵横交错的管道里安静地冒着泡。它吸收着荒漠的阳光,吞噬着附近工厂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长着。每天,工人们刮掉一些污泥,将他们带走转化为石油。照这样看,人们在一天内做着地质学上要4亿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确实,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属于一类神奇的“负碳”燃料,能把碳从大气中抽出并一劳永逸地封锁起来。
Mol Cancer:异黄酮代谢产物抑制血管生成
一直以来某些植物化学物质包括多酚类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具有抗癌功效。近日,一新研究证实这些化合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其保护作用。新研究中发现一种植物化学物质具有潜在的抗血管生成活性,这不仅对了解这些化合物预防肿瘤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为开发新的肿瘤治疗试剂铺平了道路。 在试图找出能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植物化学物质的道路上,研究人员筛选出了一套迄今未经研究过的植物雌激素的代谢产物。
:人参皂苷Rg1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
人参皂苷Rg1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学习记忆能力密切相关,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的修复及结构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Neurology:食用类黄酮可保护男性抵御帕金森氏病
近日,据哈佛大学和东英吉利大学(UEA)的新的研究披露,那些食用如浆果,茶叶,苹果和红葡萄酒等富含类黄酮食物的男性可显著降低其罹患帕金森氏病的风险。 4月4日,《神经学》Neurology杂志上发表的这些发现为经常食用一些类黄酮化合物可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显著效果的不断增加的证据增添了新的内容。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些化合物可保护人们抵御包括心脏病、高血压、某些癌症及痴呆症等范围广泛的疾病。
Adv Mater: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孙再成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谢志刚和景遐斌课题组合作开发了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为实现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一种调控植物类黄酮合成的基因及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3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百人计划”入选者、比较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学科带头人王瑛研究员和黄文俊、孙伟、吕海燕助理研究员共同发明的“一种调控植物类黄酮合成的基因及应用”(ZL201310062733.3)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碳卫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取得进展
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TanSat)是依托于“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示范”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是继2009年日本GOSAT卫星、2014年美国OCO-2卫星后世界第三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计划于2015年发射。
欧盟:生物能源碳排放或超化石燃料
狂飙突进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履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等原因,过去数年里欧盟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特别是生物柴油)产业。1997年欧盟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白皮书中提出:到201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要达到总能源消费量的12%。 2003年,欧洲开始批准发展和使用生物燃料。
“中国低碳园区发展合作项目”中期交流会在江苏泰州顺利召开
6月20-21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在江苏泰州共同组织召开“中国低碳园区发展合作项目”中期交流会。来自泰州医药高新开发区、天津泰达工业园区、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广东小榄镇低碳发展促进中心、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代表参加了此次“轻松愉快、有一说一”的会议。
炒碳投资成风尚 中国版碳交易走出“空中楼阁”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正式推出,被认为是自“京都议定书”框架以来中国首次进行的碳排放交易的尝试。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当日交易信息显示,首个交易日已经完成8笔交易,成交总量为21112吨,成交总额613236元。 在深圳启动的碳交易市场,华为、中兴、富士康、比亚迪等深圳知名企业已经正式确定被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而在国内新兴的碳市场上,一些企业早就开始了自己的碳经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