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痣,还是瘤?基因说了算
痣作为一种良性的肿瘤,几乎存在每个成年人的皮肤上。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了基因BRAF上的突变可以导致痣开始生长,但是科学家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了痣停止增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一个关键的基因CDKN2B(编码p15蛋白)导致了痣一直停留在一种不扩散、不增长的状态,这个基因导致了从痣到黑色素瘤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红斑狼疮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疾病,不是不治之症。患者不必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红斑狼疮是可以控制的,甚至保持长期病情平稳。患者要树立与疾病斗争的坚强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恢
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和潜在致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机体产生大量抗体,并与体内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相应的免疫复合物,对肾、心血管、神经、肌肉骨骼和皮肤产生系统损害。
J Immunol:葡萄球菌可能是红斑狼疮的致病因素
近日,梅奥诊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慢性暴露于少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环境下也可能是慢性炎症性疾病狼疮的致病危险因素。在梅奥诊所的研究中,老鼠被暴露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发现的一种低剂量的蛋白质下,老鼠发展罹患了狼疮样疾病伴随有肾脏疾病。 研究结果发表在本月初的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研究人员下一步是研究狼疮患者,探究是否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在人患该类疾病中也起着类似的作用。
PLoS ONE:左建平等青蒿素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再获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多系统累及的致死性自身免疫病。多年来,由于受病理机制复杂、治疗靶点缺乏、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周期过长等因素的制约,SLE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研究员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SLE治疗药物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及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熊思东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12年研究首次发现,人体血清中存在着一种可以与DNA结合的重要血清淀粉样蛋白P成分(SAP蛋白),并首次提出“SAP蛋白”具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有许多不明之处,为临床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研究获进展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是一种复杂而且受到许多遗传与环境因子调控的自体免疾病。该疾病的特征为患者血清中皆有高浓度对抗双链去氧核糖核酸的自体抗体;此外,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的患者更易于受到细菌的感染,并且常常伴随着高发病率以及高死亡率。想要从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着手来了解红斑性狼疮复杂性状是具有挑战性的,而且至目前为止也没有多大的进展。
FDA授予梯瓦实验性红斑性肌痛药物XEN402孤儿药地位
2013年4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梯瓦(Teva)和Xenon制药今天宣布,FDA已授予实验性药物XEN402孤儿药地位,该药旨在发用于红斑性肢痛(erythromelalgia,EM)的治疗。 E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肢端远端皮肤阵发性皮温升高,皮肤潮红、肿胀,并产生剧烈灼热痛为特征的一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环境温度升高可诱发或加剧疼痛;温度降低可使疼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