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于菲菲/谢旗/李家洋团队发现作物抵抗寄生的关键基因,为提高粮食安全带来新思路

这项研究为禾本科作物中独脚金内酯向根际的转运输出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见解,并进一步证明了这可能是在作物育种中平衡抗独脚金寄生能力与提升作物产量的潜在有效靶点。

2025-02-14

Cell综述展望:王二涛团队提出“共生基因组育种”新概念,利用微生物培育“气候智能型作物”,以应对粮食危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通过精准调控植物微生物群落,培育“气候智能型作物”(climate-smart crops),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5-03-23

Trends in Parasitology期刊发表血吸虫中间宿主螺类的微生物群及无菌和菌技术研究的综述文章

该综述系统回顾了无菌和限菌技术在螺类研究中的历史发展,着重介绍了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无菌螺技术构建以及创新,并从分离技术、灭菌方式、营养供给以及饲养方法等方面评价了近年来发展的无菌和限菌技术。

2024-02-11

盐碱地也能大丰收 新发现助力我国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宁夏大学、扬州大学、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2023-03-24

康希诺生物:重组新冠疫苗获军队特需药品批件,军队内使用

 6月29日早间,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康希诺生物-B,06185.HK)公告披露,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获得军队特需药品批件。公告称,公司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已于2020年6月25日获得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下称“军委后保部”)颁发的军队特需药品批

2020-06-29

域超分子拟酶催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段春迎教授团队基于前期工作基础(J. Am. Chem. Soc.,2019,141, 12707?12716;Chem. Commun.,2019,55, 8524?8527;Angew. Chem. Int. Ed.,2017,56, 8692?8696;Angew. Chem. Int. Ed.,20

2020-06-24

Science:细胞自杀可能是大脑健康和粮食安全的关键

2019年8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对人类和植物中细胞的自我破坏的研究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治疗神经退行性脑疾病的方法和培育出抗病植物。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确定了某些蛋白在细胞自杀中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8月23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AD+ cleavage activity by animal and plant TIR d

2019-08-27

科学家呼吁支持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保证粮食安全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基因编辑等新植物育种技术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是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战役的强大补充力量,国际社会应为负责任地利用这些新技术建立监管框架和支持机制。就职于比利时、巴基斯坦、德国、沙特和菲律宾高校或科研机构的7名科学家联合发表文章称,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发展已使通过改变植物内源基因对作物进行改良成为现实。例如基因诱变育种技术就是在不插

2019-04-08

中国研究人员崔振岭获年度世界粮食

 年度世界粮食奖9月29日在北京美国大使馆官邸公布,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家崔振岭获2017年度诺曼·博洛格实地研究与应用奖。该奖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据介绍,崔振岭获此奖项是因为他在研究及农业推广项目中,通过创造性的田间化肥管理实现了土壤改良、粮食增产。他在与农民的密切合作中形成的创新方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使华北平原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得以提高,同时遏制了土壤退化及水质污染。这一创举影响了

2017-10-09

两篇Cell揭示藻类如何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有助解决全球粮食危机

图片来自Benjamin Engel/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2017年9月24日/生物谷BIOON/---两项关于绿藻的新研究揭示了这些有机体如何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这也是它们能够非常快速地生长的一种关键因素)的新认识。理解这一过程可能有朝一日有助人们提高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生长速度。在这两项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

20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