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陈竺院士的原创血癌特效药之殇
师徒两代,三位院士。左起分别为:陈竺、王振义、陈赛娟。 3月8日的科技日报上,两篇文章聚焦了同一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3月6日,纽约,他和中科院院士陈竺及其团队,因创造性地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和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标准疗法,摘得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PLoS One:陈润生院士组发现miRNA参与调控蜜蜂级型分化
PloS Pathog:陈吉龙等抗流感病毒天然免疫的研究获进展
流感病毒感染激发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正常的天然免疫应答对宿主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异常的免疫应答,如细胞因子的过量表达,则会加重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病理反应,这是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宿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III型干扰素(IFN-λ)在病毒感染时过量产生,但是其表达调控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Sci Rep:陈楚侨等揭示社会快感缺失个体的特异性情感体验缺陷
人类的情感体验在时间维度上可区分为期待型(anticipatory,对未来情感信息)和消费型(consummatory,对当下情感信息)的情感体验过程。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障碍主要体现为较弱的期待型快感体验,而非消
Development:陈永龙等在热带爪蛙中建立了高效基因敲除技术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永龙博士的研究团队成功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热带爪蛙中获得了高效的靶向基因破坏,该研究成果Efficient RNA/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Xenopus tropicalis 于1月8日在线发表在DEVELOPMENT上。
Blood:陈赛娟等发表大样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析结果
陈赛娟院士领导的研究组日前在《血液》(Blood)杂志发表了对118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基因突变检测和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这是科学家首次发表中国大样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析结果,为进一步风险调整治疗及靶向治疗打下了基础。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组临床表现及预后转归差异很大的疾病,尽管细胞遗传学是其独立的预后标志,但约有半数以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缺乏特征性的染色体变化。
代销竞合的左道,封杀、OEM、期权,一个都不能少
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各个细分行业的价值链中,代销始终是一个重要环节,但其价值诉求的稳定性却往往难以保证,为什么呢? 借用韩健先生的观点:“(1)大公司的产品不是自己建立途径销售,就是有更强大的销售伙伴。人家的产品不会给一个小公司去销售。(2)小公司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市场也可能很窄,利润率因为没有品牌效应也有限。
CCR:陈佺等结肠癌肿瘤研究获进展
近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佺教授课题组在结肠癌肿瘤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被临床肿瘤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接收。生命科学学院陈佺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生饶冠华为第一作者,本研究由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完成。 目前,癌症依旧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其中结直肠癌是我国位居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Carcinogenesis:陈雁等发现一个新的结肠癌抑癌基因
近日,国际肿瘤领域知名杂志Carcinogenesis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揭示了PAQR3是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抑癌基因。 陈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PAQR3即RKTG的研究,发现PAQR3能通过在空间上调控细胞内关键信号通路,影响多种细胞功能,但是关于PAQR3是否在结肠癌中发挥作用还不清楚。
Am J Epidemiol:少接触铅 悲观主义远离你
铅是具有多器官毒性的重金属,在人体内没有任何生理作用。正常人的身体里原本不应该含有铅,只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含铅物品的广泛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积月累,我们与铅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致使一部分铅尘侵入机体,使我们的血液、组织中或多或少含有了铅,学界将这一病理过程称为“铅暴露”或“铅接触”。 悲观主义是一个人的性格特性,一旦产生了悲观主义情绪,那么我们更倾向于会得到一些消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