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院士获抗击慢阻肺荣誉成就奖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际联盟第二届世界大会于11月6日在上海召开。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全球抗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向我国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颁发荣誉成就奖,以嘉奖他为改善中国COPD患者的生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COPD国际联盟联席主席之一、我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院士在会上报告说,COPD的早期诊治一直是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问题。
AJP:陈策实等乳腺癌Hippo信号通路研究获进展
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比较高的乳腺癌类型,关于此类乳腺癌的信号通路研究一直是癌症研究领域长期未曾透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大量文章证实Hippo信号通路与乳腺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有着重要关系。
PNAS:陈永龙等发现转录因子hhex决定腹部胰腺前体细胞形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永龙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赵晖研究组合作,借助通过基因芯片筛选获得的首个腹部胰腺前体细胞特异表达的标记基因vpp1,在非洲爪蛙胚胎中发现转录因子hhex决定腹部胰腺前体细胞的形成。
笑一笑 十年少
近日,来自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积极的态度或可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长寿;研究者表示,集中于关注积极信息的老年体或许具有较强的免疫力,积极的态度在维持个体机体健康及寿命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arcinogenesis:陈雁等发现一个新的结肠癌抑癌基因
近日,国际肿瘤领域知名杂志Carcinogenesis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揭示了PAQR3是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抑癌基因。 陈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PAQR3即RKTG的研究,发现PAQR3能通过在空间上调控细胞内关键信号通路,影响多种细胞功能,但是关于PAQR3是否在结肠癌中发挥作用还不清楚。
两基因变异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关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恶性脑瘤之一,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两个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一成果或许有助于开发治疗这种肿瘤的新方法。 医学界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主要致病基因变异,尽管已有研究确定了相关变异发生在人类1号和19号染色体,但未能锁定元凶。在新研究中,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进展。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成立 陈霖院士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合影 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合影 为推进认知科学在我国的发展,11月30日,中国认知科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中国认知科学领域的首个全国性一级学会组织正式成立。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等出席会议。学会主席团成员、来自全国各大院校、中科院各研究所、军事医学院以及各大医院等30余个单位的近200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加发现口吃儿童大脑语言区灰质少 为治疗新线索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口吃儿童大脑负责语言表达的关键区域内,其神经元集中的灰质比正常儿童少,这为未来开发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线索。 研究人员表示,此前有研究发现成年口吃者的脑部结构和正常人不同,但由于口吃的形成大多在两到五岁之间,因此无法确定这种不同是长时间口吃造成的,还是在儿童时期就已形成。
陈小平等发现应用茚地那韦有预防猴疟原虫感染的作用
近日,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简称AAC)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课题组关于HIV蛋白酶抑制剂(HIV-PI)茚地那韦治疗和预防猴疟疾感染的科研论文。该研究证实在治疗HIV感染的临床用药剂量下,茚地那韦能有效抑制猴子体内的疟原虫繁殖,同时发现应用该药有预防猴疟原虫感染的作用。
王振义和陈竺领取圣捷尔吉奖 分享2.5万美元
由于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创性成果及开发全新疗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3月6日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两位科学家将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约25%跃升至约95%。这种联合疗法目前是全世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