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earch:裴端卿、赖良学等人利用TALENs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培育免疫缺陷性家兔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博士和裴端卿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s)技术应用于兔基因敲除研究,建立了兔基因打靶的高效平台。并利用该技术平台成功地将负责T细胞和B细胞重排的重组激活基因(RAG)敲除,建立了世界首例免疫缺陷家兔疾病模型,该成果于7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Cell Research上。
陈少良:与“盐”过不去
目前盐碱地绿化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财力耗费大,却收效甚微。陈少良教授从事植物抗盐机制研究十多年,在胡杨的耐盐性研究方面已走入世界前列。近日,陈少良教授在接受生物谷专访时表示抗盐将会是一场持久战。采访过程中,陈少良教授向生物谷编辑介绍了一项非损伤微测技术,并称该技术对科研进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Cell Research:朱学良研究组揭示细胞对错误折叠的G蛋白三聚体β亚基的处理方式
3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朱学良组的研究论文“Misfolded Gβ is recruited to cytoplasmic dynein by Nudel for efficient clearance”。 G蛋白三聚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由a、b和g三个亚基构成。
Cell Res:朱学良等解析Nudel在WAVE复合物组装过程中的作用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的研究论文 “Nudel is crucial for the WAVE complex assembly in vivo by selectively promoting subcomplex stability and formation through direct interactions
Cell Res:蒋华良等离子通道结构功能研究与药物设计获进展
GPCR和激酶等靶标存在较为明确的内源性配体结合口袋,其激动剂类药物一般是作用于该口袋,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模仿)内源性激动剂的功能。针对GPCR和激酶开展的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与这些受体和激酶不同,电压门控通道是被电压激活,没有明确的常规内源性配体结合口袋。确证激动剂的作用位点是电压门控通道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通过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发现电压门控通道激动剂也进而面临很大挑战。
PLoS ONE:祝良等牛肝菌物种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获进展
牛肝菌 牛肝菌是国内外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该类真菌与多种树木形成共生菌根关系,它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该类真菌备受国内外同行关注,其中Dentinger et al.(2010)发现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及其近缘种是个单系,共包括4属20种,它们是在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在早第三纪的晚始新世(42-54 Mya)在古热带起源的。
NCB & PNAS:何川、蒋华良等表观遗传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课题组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何川课题组合作,针对胸腺嘧啶DNA糖苷化酶及细菌转录因子AgrA在表观遗传与转录调控中的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研究论文分别于2012年2月及2012年5月在线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PNAS上。
管坤良等发表细胞Hippo信号传导调控机制综述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研究院的管坤良教授、赵斌教授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Karen Tumaneng教授联合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The Hippo pathway in organ size control,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stem cell self-renewal”的综述性文章。
PNAS:蒋华良等研发出预测药物疗效新技术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Free energy landscape for the binding process of Huperzine A to acetylcholinesterase”的文章,研发出了配体-受体结合自由能全景图(binding free energy landscape)构建方法...
JMCB:朱学良等发现转录因子Nanog新作用机制
1月16日,《分子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朱学良研究组的研究论文:“Nanog suppresses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Thymosin β4 and Rn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