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研发定位成像药物载体
据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消息,该学校生命化学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重金属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成功研发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技术,同时利用该技术研制出定位成像的药物搭载体。现有的物理化学方法合成金属纳米粒子难以在生物体内使用。普遍研究方向是通过生物技术将还原力强的蛋白质对金属纳米粒子进行生物合成。但进行生物合成的微生物对金属种类和浓度限制较多
强生FGFR激酶抑制剂Balversa联合PD-1抑制剂cetrelimab:总缓解率达68%!
与Balversa单药治疗方案进行对比,Balversa+cetrelimab联合治疗总缓解率提高(68% vs 33%)。
氮掺杂增强金属纳米材料生物活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刘晶课题组与济南大学副教授于欣等合作,在脂质体包覆的氮掺杂钛基纳米材料酶活性增强用于肿瘤治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itanium Nitride Nanozyme for pH-Responsive and Irradiation Enhanced Cascade Catal
艾伯维epcoritamab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总缓解率68%-90%!
epcoritamab是一种在研的IgG1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结合T细胞上的CD3和B细胞上的CD20。
有机-金属杂化体对核酸四链体-双链杂化体的选择性结合和溶液结构
核酸二级结构的形成对其在体内的生物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四链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核酸二级结构已被发现存在于基因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特定区域。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影响着基因表达、基因组稳定性和端粒酶活性。含有互补碱基对的富鸟嘌呤寡核苷酸序列可以形成四链体-双链杂化体(QDHs)。在脑组织和肿瘤相关基因中发现了高频率的可形成QDH的序列。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的
:揭示金属钌配合物诱导DNA相分离微观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中山大学教授毛宗万团队合作,在揭示金属钌配合物诱导DNA相分离微观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在正确的时间及空间实现一定秩序的聚集以达到“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的现象调节着诸多细胞活动,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金属有机骨架(MOFs)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在局部药物递送中,由于细胞内环境的复杂性,开发合适且可靠的平台进行可视化药物释放具有较强需求。实现可视化药物释放将对解释细胞摄取的机制和指导新药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多样的组分、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隙和容易的修饰位点,并且能够实现目标物质的有效限域或负载,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较大应用前景。近年来通过对微观形貌和化
针对肠道病毒D68型的高效单抗疗法研究取得进展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黄忠课题组和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丛尧课题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教授龚四堂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two-MAb cocktail fo
美国FDA批准诺和诺德GLP-1激动剂Wegovy(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68周减重18%!
在中国,诺和泰®(司美格鲁肽,0.5mg/1.0mg)于今年4月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食源性功能因子拮抗重金属危害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绿原酸对食源性镉危害的拮抗作用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Front Cover)《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hlorogenic acid and 3-(3-hydroxyphenyl) propionic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