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生物医药LentiVector基因治疗技术在帕金森及眼科领域展现巨大潜力
LentiVector基因递送平台是一种基于慢病毒载体的高效基因递送技术,能够将目的基因高效导入靶细胞,有望单次给药实现永久治疗。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更加快速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开发
在科学家们加速研究治疗诸如寨卡病毒新型疗法的同时,近日,来自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California NanoSystems Institut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基于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出了一种高准确率及高效的DNA筛选系统;为了开发出抵御病毒感染的新型药物,研究者们就需要知晓病毒感染健康细胞的机制,而这些潜在的机制或许就是开发新型药物的靶点。
Science:特殊技术可解析组蛋白修饰奥秘 助力基因调节机制的理解
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帮助解析组蛋白的修饰过程,进而阐明基因调节的特殊机制,同时文章中研究人员还对单一核小体组合性修饰的模式进行了图谱的绘制。
中国科学家开发替代Cas9的基因编辑新技术
5月2日,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这项研究中,河北科技大学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NgAgo)是一种DNA导向的可用于人类细胞基因编辑的核酸内切酶。RNA导向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院士:转基因生物技术在争议中前行
本文根据2016年4月14日许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讲堂”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讲座人:许智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
我国发布首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共识
近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中国肿瘤驱动基因分析联盟(CAGC)联合发布了《二代测序(NGS)技术应用于临床肿瘤精准医学诊断的共识》(下称共识),是我国首个关于二代测序临床肿瘤诊治的共识,旨在为二代测序
中国首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共识出台
当今,肿瘤诊治已迈入个体化及精准医学的时代,从“一刀切”向“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正确选择并精确地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发展,这对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降低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节约医疗支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科学家在《Nature》发文强调我国转基因科普的重要性
今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科学普及转基因,再次引起专家和民众的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王强在《Nature》发文强调了我国科学家应该努力在科学普及转基因中发挥积极作用。
PLoS ONE:用转基因脐带血治疗脊髓外伤
身体受外伤后,移植转基因细胞携带的转基因对中枢神经系统会有非常大的刺激影响。在脊髓损伤期间,受伤区域的周围都会有病理性特征。为了实现完整的治疗作用, 转基因不仅对外伤部位有影响,而且对受伤周围区域也有影响。
Nat Biotechnol:利用CRISPR彩虹技术实时追踪活细胞7个基因组位点
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开发出一种新的被称作CRISPR彩虹的技术,这一技术允许科学家们标记和追踪活细胞中多达7个不同的基因组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