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子刊:我国科学家开发出针对ctDNA甲基化特征的机器学习算法来诊断结直肠癌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州优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针对癌症甲基化特征的机器学习算法来诊断结直肠癌。

2020-01-04

Science子刊:嵌合病毒可用于疫苗制造和疾病诊断

2019年12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诸如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之类的黄病毒对全球健康构成沉重负担。黄病毒可蚊子等昆虫传播,可引起人类出血热,并导致全世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科学家们正在寻求开发新的疫苗,以便解决与当前的减毒活疫苗相关的安全和生产问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2019-12-27

共建技术平台,助力新药研发 ——昭衍新药与Bio-Techne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12月18日,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昭衍新药”)与Bio-Techne在北京亦庄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昭衍新药-安迪生物联合技术平台揭牌仪式。双方领导出席此次签字仪式,出席的有 Bio-Techne 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裴立文、昭衍新药总经理高大鹏、Genomics亚太区商务总监陈筱潇、昭衍新药商务总监罗希锋、Bio-Techn

2019-12-19

罗氏明星诊断产品F1CDx在日本获批,筛查ROS1融合阳性肺癌(NSCLC)患者!

2019年12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控股的日本药企中外制药(Chugai)近日宣布,日本卫生劳动福利部(MHLW)已批准扩大FoundationOne® CDx Cancer Genomic Profile(以下简称“F1CDx”,癌症基因组分析测试)的使用,作为罗氏靶向抗癌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ozl

2019-12-27

基于质谱检测的诊断试剂盒或将颠覆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痴呆症的学名叫阿尔茨海默病(以下简称AD),临床上把Aβ42、总tau和P-tau作为判定AD的三种生物标记物。这三种标记物属于大分子蛋白,无法通过人体的血脑屏障渗透到血液循环中,因此传统上的检测方法是采集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测定。做脑脊液检测时,病人需要入院接受穿刺手术,并且价格昂贵。据了解,进行一次脑脊液检测的花费超过2000元,

2019-12-19

研究建立快速筛选丁布类代谢物合成和转录相关基因的玉米原生质体平台

玉米(Zea mays)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三大谷类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的玉米产量已经超过水稻和小麦,位居第一位,所以玉米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大量的玉米虫害总是威胁着全球玉米的产量,玉米害虫也多达350种之多。作为玉米最重要的抗虫化合物,丁布类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已基本阐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对缓

2019-12-08

尿路上皮癌诊断和动态监测液体活检技术研究获进展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当前对于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监测方法通常是侵入性的,且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假阳性率。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慈维敏团队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周利群、李学松团队合作,对315例尿液样本(检测队列含泌尿上皮癌、肾癌、前列腺癌,非肿瘤对照组患者、健康个体和验证队列)中的细胞游离DNA(cfDNA)进

2019-12-15

类固醇激素检测助力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

  类固醇激素 (Steroid Hormone) 又称甾体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在生物体内含量较低、结构相似、种类繁多,对于疾病诊断具有高参考价值[1]。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2019-12-11

Sci Rep:诊断干眼病的新方法

杯状细胞(goblet cell)是一种上皮细胞,会产生粘蛋白并分散眼泪,从而帮助眼睛表面保持湿润的环境。杯状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干眼和化学灼伤。因此,检查杯状细胞的状态以更好地了解和诊断眼部疾病非常重要。

2019-12-08

视网膜成像技术使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一种廉价、无创的患者眼部成像技术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阿尔茨海默症,使临床医生能够在病情恶化之前及早提供治疗。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0月的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这一项新研究。目前阿尔茨海默症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没有一种生物标志物能够在症状出现之前对其进行早期预测。而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利用视网膜

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