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正宏教授团队荣获2020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5月1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颁布了2020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的决定。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许正宏教授团队与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甾体药物关键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成果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许正宏教授为第一完成人,饶志明教授、李会副教授、邵明龙博士等3人为主要完成人。“甾体药物关键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立足解决甾体药物

2021-05-20

AACR年度学者公布:王东、陈列平入选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学院(AACR Academy)近日宣布2021年度学者名单(The Fellows of the AACR Academy),入选者一般为癌症科学和医学领域全球智囊角色。该名单筛选条件十分严格,只有在癌症研究领域中具有卓越和长效影响的学者方可入选,迄今为止全球也仅有200余名专家入围。2021年共有25位在全球癌症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入选

2021-04-14

东谈宫颈癌预防的最佳措施:接种HPV疫苗和宫颈癌筛查,一个都别少

2020年11月8日,“谈到宫颈癌这个话题,未免有些沉重,近年来宫颈癌发病逐年上升,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也不要谈癌色变,因为宫颈癌这个疾病是可以通过综合手段有效预防的,接种HPV疫苗和定期宫颈癌筛查就是预防宫颈癌的最佳措施。如果能在HPV感染高峰期前及早接种疫苗,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HPV感染及宫颈癌发生的风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2020-11-08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陶奇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Top期刊发表高水平综述论文

 近日,国际Top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最新刊登了我院陶晓奇副教授课题组发表的题为“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ptamers on nanozymes for developing biosensors”论文。该期刊为国际工程科技类顶级期刊,在分析化学领域排名第一(1/

2020-08-29

亮: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新冠肺炎特效药,可治疗和短期预防

8月8日,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 新冠治疗性抗体及疫苗论坛上,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表示,目前为止,针对新冠病毒我们还没有小分子特效药,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谢晓亮称,中和抗体具备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可以作为治疗性药物,也可以作为短期预防性药物。治疗新冠肺炎亟需强

2020-08-09

疫路有我,阔然开朗|脑胶质瘤、脑转移瘤领域知名专家秦智勇、盛芳、梁华、章龙珍、曹依群、樊友武、庄冬、陈宏教授公益在线答疑

为了在疫情期间更好地服务脑胶质瘤、脑转移瘤病友,阔然基因携手神外资讯、生物探索,邀请脑胶质瘤、脑转移瘤领域的顶级专家以在线答疑的形式,为患者或其家属提供公益咨询。

2020-03-13

专访椿博士:CAR-T疗法领跑,生产工艺为先,自动化制造是关键

2019年, CAR-T治疗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早在2017年8月,FDA就已经批准诺华的Kymriah™与Kite制药(已被吉利德收购)的Yescarta™两款CAR-T疗法上市。然而过了一年半时间,却仍未见有新的CAR-T疗法获批上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下CAR-T疗法“研究多、产品少”的局面?研发企业又应该从怎样的角度突破?带着这些问题,生物谷采访了博雅控股集团

2019-04-08

峰与韩为东教授共同发文,CAR-T产品大规模制造的标准化具有挑战但势在必行

迄今为止,美国和欧盟已经相继批准了两种CAR-T细胞疗法,分别是诺华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的Kymriah™(CTL019),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以及 吉利德旗下公司Kite制药开发的Yescarta™,用于治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成人患者。尽管CAR-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很好的验

2018-12-25

深度访谈恒润达生副总宋东博士:国内细胞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7年诺华和Kite的CAR-T细胞疗法分别在8月和10月于美国批准上市,标志着细胞治疗在近两年取得的巨大突破。目前细胞治疗的发展已经走上了快车道,但是面对CAR-T治疗的产业化以及CAR-T治疗实体瘤的挑战,行业内同仁依然任重而道远。相信很多人也都在瞩目何时有中国的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国内的细胞治疗还有哪些发展和突破的机会?正值梅斯医学旗下网站生物谷举办的第十届细胞治疗大会(2019-05

2018-04-28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琪:在脑疾病领域捕获“真凶”

 性格开朗、口才好,对科研充满激情,这是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许琪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许琪研究员长期从事重性精神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从临床医学跑去做疾病的基础研究,并且一做就是20年———谈起当年“转行”这件事,许琪回忆说,“由于医学发展水平所限,医生对多数患者实际上只能是做到缓解疾病的进展,而无法做到真正的治愈,很多时候医生面对深陷

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