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后顶叶皮层调控快速眼动的产生
1月9日,上海生科院神经所张鸣沙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后顶叶皮层神经活动调控快速眼动的产生》的研究成果,通过在清醒行为猴上进行胞外单电极记录,该研究组对后顶叶皮层在快速眼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通过快速眼动,灵长类动物可以将眼球快速转向需要注意的物体,因此对其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灵长类动物每秒钟约做3次快速眼动。
Sci Transl Med:揭示早产儿生长缓慢和大脑皮层发育迟缓直接相关
2013年1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生长缓慢的早产儿也会伴随着大脑皮层发育迟缓。大脑皮层是大脑中一块2至4毫米厚的大脑细胞层,其包裹了大脑的顶部部分,而且参与了机体的认知能力、行为过程以及运动过程。
PLoS One: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受视觉影响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在线科学杂志《PLoS综合》新一期上发表文章说,他们的实验表明,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可能受视觉信息影响。 东京大学认知科学专业教授横泽一彦的团队以2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实验。他们在桌上竖起一块木制的挡板,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放到挡板外侧,而在挡板内侧放置一只假手。坐在桌边的学生只能看到面前的假手,而看不见自己的手。
Neuron:揭示V4脑区对视觉运动信息的处理
4月24日,Neuron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研究成果《猕猴V4视区的运动方向功能图》。这项工作由吕海东研究组的博士生李培超、朱树德等人合作完成。 在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视觉信息以并行的方式沿不同的视觉通路进行处理。传统观点认为,视觉中的运动信息在背侧通路(dorsal pathway)处理,而不是在腹侧通路(ventral pathway)。
PNAS:科学家成功将人类胚胎干细胞诱导成为大脑皮层组织
刊登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成功诱导人类胚胎干细胞(ES),将其转化成为大脑皮层组织。
PNAS:电刺激或有助恢复盲人视觉
一项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可能距离恢复盲人视觉的修复装置更近了一步。该研究发现当猴子的大脑的一部分区域受到电刺激的时候猴子能看到东西。 Peter Schiller及其同事向两只恒河猴的主视觉皮层植入了微电极。通过这些微电极,这组科研人员对正在进行两个任务的这些猴子的大脑进行了电刺激。对于第一个任务,这些猴子被促使着把他们的眼睛转向更明亮和更大的两个目标,其中一个被周期性的电刺激取代。
:揭秘微扫视触发的漩涡视觉错觉
一项新研究揭开了“旋转蛇”(Rotating Snakes)视觉错觉如何欺骗大脑的奥秘。 Credit: Akiyoshi Kitaoka 早前有研究表明,这种漩涡运动错觉是由眼睛慢慢飘离中央目标物所引发的。但凤凰城巴罗神经学研究所(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in Phoenix)的视觉神经科学家通过跟踪8位志愿者的眼球运动,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
Science:大脑如何处理视觉世界的一个新观点
日本的一个团队的研究为人们就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创建视觉世界的内部体现的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从而揭示了这些体现可能较早开始于脑内的视觉处理等级系统,并且比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的发育要更具有累积性。大脑会回忆我们观察到的图案和物体,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大脑发展出的独特的神经元来体现我们所观察到的图案和物体来达到的。
Science:跳蛛利用绿光形成独特视觉系统
跳蛛是一类主要以苍蝇为食的蜘蛛。它的捕食方式十分独特,首先逐步靠近,当到达合适的位置时,再一跃跳过去捕获猎物。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新发现,跳蛛这种“稳、准、狠”的捕食功夫要归功于它们拥有的一套独特的视觉系统。 大多数生物或是通过调节眼睛中晶状体的焦距视物(例如人类的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或是靠移动头部制造一种“运动视差”来评估与某个物体的距离。
Neuron:科学家描绘视觉边界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三维世界。它是一个模仿外界的风景,在那里我们看到的物体以神经电路和电脉冲的收集存在。 现在,萨克生物研究学院(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科学家们正在用他们开发的新工具绘制世界,是视觉的神经学基础革命性研究的一个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