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Med:科学家揭开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新机理

2013年11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在世界各地,约有120,00万2型糖尿病患者,在加拿大,有200万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以控制他们的血糖。 虽然医生知道二甲双胍必须与胰岛素发生反应后,才能有效,即二甲双胍不能依靠药物本身来降低血糖,但一直没有人能够解释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3-11-05

Ann Inter Med:双水杨酯可降低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2013年7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用于治疗关节炎的药物双水杨酯(salsalate)可以降低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改善其血糖控制,这或许就帮助科学家对双水杨酯进行开发以获取有效治疗II型糖尿病的药物。

2013-07-07

Reliv公司血糖控制补品GlucAffect获美国专利

Reliv国际医药公司血糖控制补品GlucAffect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专利。 在对高血糖超重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GluvAffect能够平均降低患者血葡萄糖30%,而且大多都将到了正常血糖水平。 另外公司称,在将近8周的治疗期内,服用Gluc Affect的患者体重平均降低了16磅。 GlucAffect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碧萝芷,这是一种抗氧化剂,临床上显示能够降低血葡萄糖水平。

2012-02-24

Sleep:年轻糖尿病者因睡眠不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近日,一项新的发表在1月份Sleep杂志上的研究论文"Sleep, Glucose,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in Youth with Type 1 Diabetes"证实,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夜间睡眠不好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结果导致他们在学校表现较差甚至行为异常。

2012-11-18

Science:严重低血糖症与基因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了罹患严重且会令人感到虚弱的低血糖症的人的体内的一种过度活跃的酶。低血糖症是一种机体无法维持足够血糖浓度的疾病。 在这种罕见形式的低血糖症中,患者如果在大约3个小时内不吃东西就会失去知觉或发生癫痫。

2012-11-19

:胡立宏等研究罗汉果降血糖机制获进展

罗汉果是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果实,产于广西,主治肺热痰火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胃炎、便秘等。罗汉果富含三萜类成分罗汉果皂苷,因其甜度高、热量底而作为甜味剂被广泛使用,尤其是作为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的代用糖。许多研究表明,罗汉果皂苷能提高葡萄糖和脂肪的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但罗汉果降血糖作用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

2012-11-18

Nat Med:HDAC3酶缺失降低血糖

近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肥胖、糖尿病研究所主任Mitchell Lazar博士等人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论文证实:小小鼠体内的一种叫做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的酶缺失后,会出现大量的脂肪肝,但会降低血糖。 胰岛素抵抗发生在身体低血糖时。Lazar表示:通常情况下,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脂肪肝促进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恶性循环。

2012-11-18

华生推出降血糖药FORTAMET仿制药

2012年4月19日,仿制药生产商华生制药(Watson Pharma)今天宣布,已推出所授权的FORTAMET(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仿制药,该药为公司与日本盐野义公司(Shionogi)合作协议的一部分。 FORTAMET是一种降血糖药,具有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耐受性,降低基础和餐后血糖的作用。适应症:用于单纯饮食或运动控制不满意的17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

2012-04-21

Ann Intern Med:双水杨酸酯可改善T2DM患者血糖

短期研究显示双水杨酸酯可改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为了评估双水杨酸酯在T2DM中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来自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Allison B Goldfine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双水杨酸酯可改善T2DM患者血糖,并能减少炎症介质。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7月2日的《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2013-07-11

JAD:高血糖促使β-淀粉样蛋白对大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增强

2013年10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根据美国杜兰大学研究人员新近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使得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β-淀粉样蛋白对大脑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增强,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上。 这项研究支持了高血糖和血管损伤是促使痴呆发展的“贡献因素”这一理论。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