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川:生物治疗联合常规治疗恶性肿瘤或能增效
在2011年揭晓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三位科学家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获奖,其中一半奖金归于拉尔夫·斯坦曼RalphM.Steinman,他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引人关注。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抑制Stat3可强化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免疫
6月22日,Cancer Research 杂志报道了通过抑制Stat3功能可强化对B细胞恶性肿瘤免疫达到治疗目的。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侵袭性且无法治愈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亚型。虽然病人往往最初对一线化疗药物和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良好,但进一步治疗的反应性却较差,并最终导致复发。
B细胞恶性肿瘤蛋白疗法获FDA罕见药资格
近日,Emergent BioSolutions公司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蛋白疗法TRU-016,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授予的罕见药资格。TRU-016是一种人源化抗CD37的单特异蛋白疗法,用来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
Cancer Res:科学家发现驱动恶性肿瘤生长和存在的关键激酶
为了更好地理解恶性肿瘤(肉瘤,sarcomas)的信号通路,近日,来自莫非特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使用先进的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质谱分析法对一组蛋白质酶的特性进行分析,这组酶在癌症生物学中扮演者重要的开关作用。研究者发现一种酪氨酸激酶可以驱动(driver)恶性肿瘤的生长和生存。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上。
北京居民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连续4年居首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11日发布《1995--2010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报告》称,自2007年以来,恶性肿瘤已连续4年居北京居民死因第一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1日举行建院35周年大型公益暨学术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并发布《1995--2010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报告》。
Nature: 恶性肿瘤转移的关键分子
肿瘤可以释放大量的肿瘤细胞进入到循环系统(淋巴和血液系统),这些细胞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进入到远处的器官并存活下来,形成癌症转移灶。之前,已经有文章表明,复杂细胞群内个体细胞形成继发性病变的能力,表现出了异质性。近日,来自冷泉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组发现, Serpine2和Slpi可以使肿瘤细胞形成血管样的网状结构,从而促进了肿瘤细胞的渗透和转移。此研究结果近日在线发表在Nauture杂志上。
Cell:甲状腺癌基因组分析或可帮助寻找恶性肿瘤标记物
近日,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甲状腺癌进行研究鉴别出了恶性肿瘤的标记物,其或许可以帮助开发治疗癌症的个体化靶向疗法,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上。
治疗恶性肿瘤须“私人订制”
“在我国不断增加肿瘤防治研究经费的情况下,我国的肿瘤发病率仍在快速上升,每分钟就有6个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在日前于深圳举行的2014国际BT(Biotechnology)领袖峰会上,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肝脏病专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