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科学家为15种红豆杉植物制定“身份证”

  中国科学家为全球15种红豆杉属植物制定了“身份证”,包括分子和地理的双重身份认证,为珍稀濒危物种找到了一种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生态学资源》上。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杰介绍,红豆杉属植物因含有能治疗癌症的紫杉醇,自20世纪90年代起被人为过度砍伐利用,野生资源急剧下降,部分地区的野生群体已经灭绝。我国将该属全部植物列为国

2018-06-01

Org Lett:孙汉董等香茶菜植物二萜及其抗癌机制研究获进展

香茶菜属(Isodon)植物隶属唇形科(Lamiaceae),是我国民间广泛使用的草药,多具抗菌、消炎和祛无名肿毒之功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研究员课题组自1975年以来,已对国产67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965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发现了20余个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前景。

2012-11-18

揭示功能性状分化在榕植物共存中的重要性

驱动同属植物在局域尺度共存的生态学过程目前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系统发育和功能生态学的发展,通过分析近缘物种的功能性状在环境梯度上的分异,能够为解释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如何在群落尺度上共存提供证据。

2014-04-28

新疆北部泥盆纪植物莱氏化石研究获进展

近期,《国际植物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副研究员等人对新疆北部泥盆纪植物莱氏蕨化石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陆生植物最早在泥盆纪早期就具有攀援习性的可能性。 莱氏蕨(Leclercqia)是一种研究历史悠久,研究程度深入,也广为学者所熟知的植物之一。

2011-09-05

Chem Comm:赵勤实等唇形科鼠尾草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rzewalskone: A Cytotoxic Adduct of a Danshenol Type Terpenoid and an Icetexane Diterpenoid via Hetero-Diels-Alder Reaction from Salvia prz

2012-02-24

Plant Biol:姜花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多倍化是植物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在被子植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表明,所有被子植物在其进化历史过程中都经历了多倍化的过程。和祖先二被体相比,多倍体在一些重要性状上都产生了显著差异,如繁育系统、生态忍耐性、生长速率、传粉者、植食动物、适应性等,这些差异可能对植物的遗传变异、生活史、生理特性、地理分布等产生影响,从而使多倍体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分布到更广的范围...

2013-09-29

Phytotaxa:辰山植物园修订中国三种卫矛植物性状特征

近日,Phytotaxa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类研究组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果:Revision of three species of Euonymus (Celastraceae) from China(中国三种卫矛属植物的修订)。该文是科研人员野外长期考察取得的世界卫矛属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学修订的阶段性成果。

2013-06-24

JIPB:张玲等揭示蒟蒻薯植物苞片的发育与进化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张玲博士等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成果“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Bracts and Bracteoles in Tacca (Dioscoreaceae)。”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该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有花植物繁育系统的多样性与形成机制及其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11-12-08

PLoS ONE:血桐和野桐植物谱系发育关系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进化生物学研究组的博士后Joeri及其合作者(荷兰Leiden大学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利用贝叶斯钟重建和分析了血桐属和野桐属这两个大分子种属的数据。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多个化石校准

2014-02-25

Phytoaxa:昆明植物所发表东亚真菌一新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组描述发表了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一新属。

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