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出新型CRISPR标记技术或能提高利用干细胞培养出模式细胞的准确性!
2020年12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Master Regulators and Cofactors of Human Neuronal Cell Fate Specification Identified by CRISPR Gene Activation Screens”的研究报告中,
科学家研发出新型无标记血管成像双光子显微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北京大学教授施可彬团队合作,研制出首台短波长(520纳米)激发的双光子显微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毛细血管的高分辨率、无标记、无创活体成像,相关成果论文In vivo label-free two-photon excitation aut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micr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科学家们有望利用一种新型的聚糖标记策略来揭秘肝脏中的免疫激活机制!
2020年10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人类细胞会被一层膜包裹着,膜上覆盖有多种称之为聚糖(glycans)的糖分子,这些聚糖分子在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了解其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其独特之处,科学家们并没有太多工具来研究聚糖分子的功能以及其在机体中的相互作用。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Hum Reprod:精子生物标记物有助于预测生育率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马萨诸塞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在精子线粒体DNA中鉴定了一种单指标生物标志物,该标志物可预测男性生殖健康和妊娠成功率。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显微镜的无标记单分子光学成像
单分子光学成像可以分析单个分子的形态和功能,因此其不但可以提供多个分子的统计平均信息,还可以提供传统生物传感器无法提供的单分子个体差异信息,让我们可以更细致地观测和了解分子的性质和功能。2020年9月21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生物电子与生物传感研究中心的陶农建(Nongjian NJ Tao)和王少鹏(Shaopeng Wang)教授
Alzheimers Res Ther:眼球中存在指征神经退化的生物标记物
波士顿医学中心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现在可以在眼中检测到一种名叫神经丝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的生物标记物,该标记物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标记。神经丝轻链是先前在脑脊液和血液中检测到的一种蛋白质,目前正在探索这种生物标记物在检测神经变性中的作用。
科学家发明简单高效地将绿色荧光蛋白探针红移的技术
基于荧光蛋白的生物探针是目前揭示生物体内离子和小分子浓度,以及生物信号网络的强有力工具。尽管近些年科学家陆续进化出个别基于红色荧光蛋白的生物探针,大部分现有的生物探针依然只能发出绿色或者黄色荧光。由于黄绿色荧光蛋白激发和发射波长过于靠近,很难实现双通道荧光监测。此外,红色荧光蛋白生物探针相比绿色荧光探针具有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荧光以及高光透性
研究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PNAS:新分子标记有助于判断癌症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
对于许多患有不同类型癌症的人来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有效地增强其免疫系统以抵抗疾病的发展,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这些药物中受益。现在,由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和哈佛医学院(HMS)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方法,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临床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可能表明哪些患者会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反应,哪些患者应采用其他策略进行治疗。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