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武汉植物园酶联体系脱色偶氮染料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染料生产数量、贸易数量和消费数量的第一大国。然而染料也由于其本身的“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给人类健康及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威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杨玉义博士在王俊研究员的指导下,成功将奥奈达希瓦氏菌(S. oneidensis MR-1)的偶氮还原酶异源表达,发现该酶能够高效的打断染料的偶氮双键,但是该酶需要比较昂贵的辅酶NADH作为电子供体。

2013-03-04

Ther:美开发水溶性腔肠素 提高荧光素酶检测灵敏度

荧光素酶在通过生物发光成像监测生物途径中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目前最常用的荧光素酶来自美国萤火虫,它以甲虫的D-luciferin为底物。 而来自腔肠动物,如海胆和水蚤的萤光素酶在体内成像方面也很有应用前景。海胆和水蚤的荧光素酶催化底物腔肠素的氧化脱羧反应,同时发射蓝光。 由于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胆、水蚤荧光素酶的底物不同,因此可用于检测两条不同的生物学途径。

2012-11-18

Stem Cells Dev:荧光转运蛋白有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使得脊髓损伤后的恢复或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更容易。 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Mark Weiss研究脊髓损伤或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的遗传模型。他正在开发一项技术可以促进再生医学的发展,这项研究可以大大提高动物和人类健康。 Weiss说:“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工具、试图建立应用前景广阔的模型。

2012-11-18

Adv Mater: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孙再成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谢志刚和景遐斌课题组合作开发了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为实现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2014-03-17

JCM:利用荧光噬菌体开发出更快速简便的检测结核病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图片来自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公共健康图片库,Janice Haney Carr。 根据2012年1月25日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优化一种让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在显微镜下发出明亮绿色荧光的策略。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