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显微镜的无标记单分子光学成像
单分子光学成像可以分析单个分子的形态和功能,因此其不但可以提供多个分子的统计平均信息,还可以提供传统生物传感器无法提供的单分子个体差异信息,让我们可以更细致地观测和了解分子的性质和功能。2020年9月21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生物电子与生物传感研究中心的陶农建(Nongjian NJ Tao)和王少鹏(Shaopeng Wang)教授
肿瘤光声分子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中心副研究员刘成波团队、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学系教授Jonathan团队、韩国高丽大学化学系教授Jong Seung团队合作,探索了可拓展顺磁性金属卟啉类物质光声成像机理,发现以金属锰为中心的德克萨卟啉衍生物(锰德克萨卟啉:MMn)存在顺磁性、德克萨卟啉强吸收性、无荧光发射损耗特性,以及蛋白特
科学家发明简单高效地将绿色荧光蛋白探针红移的技术
基于荧光蛋白的生物探针是目前揭示生物体内离子和小分子浓度,以及生物信号网络的强有力工具。尽管近些年科学家陆续进化出个别基于红色荧光蛋白的生物探针,大部分现有的生物探针依然只能发出绿色或者黄色荧光。由于黄绿色荧光蛋白激发和发射波长过于靠近,很难实现双通道荧光监测。此外,红色荧光蛋白生物探针相比绿色荧光探针具有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荧光以及高光透性
研究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eLife:新型成像技术帮助揭示COVID19患者肺部病理变化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哥廷根大学的物理学家与汉诺威医科大学的病理学家一起开发了一种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对严重的Covid-19严重损伤的肺组织进行高分辨率三维成像。从而对冠状病毒在肺泡和脉管系统结构中引起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elife》杂志上。
研究人员利用高灵敏的光声纳米探针实现在分子水平非侵入性地成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8月1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郑乐民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题为“Non-invasive nanoprobe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展了一种高灵敏的光声纳米探针,在分子水平实
Biomed Opt Express:新成像技术有助于治疗肝脏疾病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来可视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模型中的疾病进展。新的显微镜方法提供了高分辨率的3D视图,有助于对NAFLD的重要见解。
Nat Methods解读: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成像技术 或能揭示细胞骨架蛋白扮演的新角色!
2020年8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当骨骼帮助机体移动时,细胞中骨架样的细丝同样能够帮助细胞结构移动,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thods上题为“Actin chromobody imaging reveals sub-organellar actin dynamic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的光声分子成像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成波团队、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员张鹏团队与南开大学教授丁丹团队合作,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的光声分子成像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该研究基于近红外二区三维光声分子成像技术,结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特异性的托珠单抗偶联聚合物纳米诊疗制剂,在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中成功实现炎症程度早期评估诊断,并对类风
药物分子定位递送多模式成像示踪研究获进展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大疾病,药物治疗(化疗)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抗癌药物的定位递送和精确释放成为抗癌药物研发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实时在线精准示踪抗癌药物的递送过程、靶向释药过程以及生物分布与代谢是迫切需要分析科学解决的难点和核心问题。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师彦平团队近期利用荧光成像和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