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cet:奈韦拉平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经母乳传播
(图片来源:medpage today)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的Hoosen Coovadia等近日在《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发表论文称,抗HIV药物奈韦拉平(维乐命)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经母乳喂养的母婴传播,最晚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给药仍有效,且安全性较好。 研究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奈韦拉平作为一种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显着降低母乳喂养婴儿感染HIV的风险。
FDA批准加拿大开展首个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
2011年12月20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宣布,该校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将于2012年开展人体试验检测其预防艾滋病的效果。这是目前加拿大研制的首个艾滋病疫苗。 该校研究小组利用基因技术改造艾滋病I型病毒,使其不具备致病性,再将其制备成疫苗。初步药理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能刺激强烈的免疫反应,起到预防艾滋病的作用,并且没有出现副作用。
综述防治艾滋病的科技力量
30年前,艾滋病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因为对其一无所知而感到无助和恐慌,但科学研究使得我们在今天拥有了不少能够与艾滋病抗争的武器,比如在科技较为发达的欧洲,针对艾滋病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首先,在与艾滋病斗争的一线,英国科研人员不仅确认了当前使用最广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效果,还发现了可以增强其效果的方法。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在中国现约78万人
截至2011年底,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专家组评估,在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78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也就是说,目前还有大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 自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记者29日从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4万,其中死亡8.8万。
艾滋病防治遭挫折 替诺福韦临床实验被叫停
艾滋病防治研究遭遇重大挫折,针对一种被认为能够降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风险的新型阴道凝胶的临床实验已经被叫停,因为此前的研究表明这种凝胶是无效的。 来自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创立的杀菌剂实验网络的研究人员对这一结果表示惊讶,因为此前针对含有药物替诺福韦凝胶的一项研究得出了振奋人心的结果。
:中科院研究艾滋病毒防治获新进展
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otent and broad anti-HIV-1 activity exhibited by a GPI-anchored peptide derived from the CDR H3 of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PG16”的文章,获得了新型防治HIV-1策略研究新进展。
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2011年项目监督委员会会议召开
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简称“中默项目”)2011年项目监督委员会会议于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国际司、疾控局、医政司、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凉山州政府、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和项目办公室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中默项目2011年1-9月的工作报告和二期项目申请进展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2012年项目资金分配和工作计划制定提案。
Nature:SAMHD1蛋白能阻止艾滋病毒复制
日前,在《自然》杂志网站上的报告称,英国研究人员探明了人体内一种蛋白质对抗艾滋病病毒的原理,并有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艾滋病治疗方法。 此前美、法等国的研究人员曾发现,人体内一种名为SAMHD1的蛋白质能阻止艾滋病病毒在一些白细胞中的复制,但对其中的原理并不清楚。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蛋白质能降解脱氧核苷酸,而脱氧核苷酸正是艾滋病病毒复制所需要的基础。
新加坡发现危害性超强艾滋病病毒新变种
新加坡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艾滋病病毒变种。它是由当地原来常见的两种病毒毒株以基因重组的方式结合生成,其危害性也可能比现有的一般毒株强。 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研究人员说,他们对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提取的109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样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5人感染了这种新型的艾滋病病毒。陈笃生医院是新加坡目前唯一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公立医院。
PNAS:追踪导致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毒株
一项研究提出,一个人的生殖道内占主流的HIV-1毒株可能不是在性伙伴身上建立感染的毒株。 此前的研究发现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们的生殖道内有一批病毒毒株,但是在异性性传播过程中的导致感染的毒株—这是全世界感染的主要模式—常常仍然没有得到确定。 Eric Hunter及其同事获得了卢旺达和赞比亚的8个异性恋伴侣的阴道拭纸、精液和血样,当时新近被感染的伙伴被诊断出了艾滋病病毒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