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中外科学家共同解析艾滋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机制
9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AAAS)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研究组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吴蓓丽研究员为唯一通讯作者,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第一单位。这也是《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第一次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之前仅在北京做过一次新闻发布。
JLB:可卡因使用可能增加艾滋病易感性
2013年10月2日讯 /生物谷BIOON/--据一项新的发表在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杂志上的研究报告:可卡因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感染艾滋病毒的易感性。 报告称,可卡因会改变免疫细胞--静态的CD4 T细胞,使它们更容易感染病毒,在同一时间,从而使病毒增殖增加。 研究人员最终希望就是新研究将提供一个更好地了解药物滥用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影响我们机体抵抗疾病。
:科学家揭示吸毒者易患艾滋病的机制
2013年10月1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上的文章称,服用可卡因能够增加HIV侵染的敏感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可卡因能够改变称之为沉默型CD4阳性T细胞的免疫细胞功能,使得该细胞对HIV病毒更敏感,同时能够增加病毒的增殖能力。
Angew Chem Int Edit:研究人员开发新化合物成功阻止艾滋病病毒的复制
近日,来自西班牙大学和研究中心以及瓦伦西亚大学科学家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已经成功设计出一种小型合成分子,其能够添加到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并阻断病毒的复制。
新型更致命艾滋病毒变种在俄罗斯迅速传播
2006年科学家首次在新西伯利亚市看到这种病毒,它被认为是俄罗斯最致命的HIV亚型。据悉,目前在西伯利亚有超过50%的新HIV感染是由它引起的。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识别出一种更致命的新型HIV变种。这种名为02_AG/A的亚型正在迅速扩散。该图显示的是成熟的HIV病毒感染。 北京时间10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识别出一种更致命的新型HIV变种。
综述防治艾滋病的科技力量
30年前,艾滋病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因为对其一无所知而感到无助和恐慌,但科学研究使得我们在今天拥有了不少能够与艾滋病抗争的武器,比如在科技较为发达的欧洲,针对艾滋病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首先,在与艾滋病斗争的一线,英国科研人员不仅确认了当前使用最广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效果,还发现了可以增强其效果的方法。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在中国现约78万人
截至2011年底,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专家组评估,在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78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也就是说,目前还有大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 自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记者29日从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4万,其中死亡8.8万。
:中科院研究艾滋病毒防治获新进展
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otent and broad anti-HIV-1 activity exhibited by a GPI-anchored peptide derived from the CDR H3 of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PG16”的文章,获得了新型防治HIV-1策略研究新进展。
PLoS ONE:刘俊等发现中国某流行艾滋病病毒源自新疆
静脉吸毒是导致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艾滋病病原体HIV-1的地域性传播已被证明与毒品的转运有关。先前研究显示两个主要在中国流行的HIV-1流行重组型CRF07_BC和CRF08_BC分别于1993年和1990年左右起源自云南。经由不同的毒品转运途径,CRF07_BC在1993年左右由云南向西北传播到新疆,向东北传播到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