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国研制成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高灵敏血液检测用纳米材料

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致输血传播性疾病中的主要病毒,传统的免疫检测方法因“血清转换窗口期”在30天以上,而存在感染病毒漏检的危险(漏检率高达十万分之二十)。采用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可以将极低浓度的病毒核酸迅速提取出来并进行极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在病毒感染后3天以内即能检出,大大缩短血液筛查的“窗口期”,准确率接近100%,输血及血制品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2012-11-19

科研人员掌握艾滋病感染"中介" 或有助疫苗研制

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的“中介”的清晰图像已被科研人员掌握,这一成果为研制潜在的艾滋病疫苗铺平了道路。 尽管艾滋病病毒已发现30多年,人们也开发出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但一直没有研制出一种有效疫苗。科学家表示,疫苗研制失败与Env三聚体有很大关系,它是艾滋病病毒表面的唯一抗原,是潜在疫苗的可能标靶,但因为具有复杂的结构,其“真面目”一直不为人知。

2013-12-02

The Lancet :研究称泰诺福韦可降低吸毒者感染艾滋病毒风险

泰国和美国的最新联合研究成果显示,每日定时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泰诺福韦,可有效降低通过注射方式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这一研究项目由泰国卫生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研究人员从2005年开始共同实施。报告已发表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泰诺福韦是艾滋病鸡尾酒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之一,它通过阻断涉及艾滋病病毒复制的逆转录酶,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2013-12-02

Cell:“马赛克疫苗”问世 艾滋病感染风险或降低90%

美国研究人员10月24日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拼接多种基因的“马赛克疫苗”。动物试验显示,该疫苗可使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降低约90%。这一研究成果有可能为人类“防艾”带来新希望。 目前,艾滋病病毒表现出的快速进化能力与多样性让科学家头疼不已。

2013-12-02

艾滋病病毒在体内传播有"帮凶"

西班牙科学家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分子在纵容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传播过程中充当了“帮凶”。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阻止艾滋病病毒扩散的药物。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级化学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外壳表面的神经节苷酯分子是使病毒侵入人体树突状细胞、进而在体内传播的“帮凶”。进一步实验证实,构造相似但不含这种分子的人造病毒样颗粒无法进入树突状细胞。

2012-11-19

PNAS: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毒传播的新机制

近日,科学家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和树突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USM)在PNAS杂志发表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每年有超过250万新感染艾滋病毒被确诊,早期疾病检测变得越来越普遍。更好地了解疾病早期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未来的研究和药物治疗影响很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HIV-1通过树突状细胞传播的一种新机制。

2012-11-19

Nature:科学家发现可杀死艾滋病病毒的抗体

研究发现了可以杀死艾滋病病毒的有效抗体,有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艾滋病疫苗。

201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