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Cell子刊文章深度剖析基因组自我调节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0年2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两篇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基因组自我调节的分子机制。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包含了每个细胞和组织发育和发挥正常功能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当被写入DNA后,每个基因都会进行信息编码,包括帮助确定组织形状的结构蛋白、催化生命化学反应的酶、
研究揭示海洋链霉菌产蒽环类抗生素自我解毒抗性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鞠建华课题组,通过开展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体内外生化实验表征及生物活性检测等系列研究,揭示了海洋链霉菌产蒽环类抗生素自我解毒的抗性机制,论文以CytA, a reductase in the cytorhodin biosynthesis pathway, inactivates anthracycline drug
Nature:新研究详细揭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的自我重新组装机制
2019年12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儿科血液学主任Gerd A. Blobel博士及其同事们发现了一种基本生物学过程---细胞核及其染色体物质在细胞分裂后如何自我重新组装---的关键机制和结构细节。
Oncotarget:新型疗法或能诱发胰腺癌细胞自我毁灭
2019年12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胰腺癌对当前所有疗法都已经产生了耐药性,患者被诊断后5年的存活率极低;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小型分子,其或能诱导胰腺癌细胞自我毁灭,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异种移植物进行研究,即将人类胰腺癌组织移植到免疫功能
Sci Immunol:揭秘机体自我反应性免疫细胞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2019年12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出生后不久,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完成产生抗体免疫细胞B1的产生,这种细胞此后将会持续一生为机体服务,在该时间点后并不会有更多的B1细胞产生,然而这些细胞具有自我反应活性,其不仅会产生抵御外源性物质的抗体,还会产生抵御机体自身的物质,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为何免疫系统会允许这种特殊的细胞产生。近日,一项刊登在国
科学家鉴别出能控制人类血液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特殊蛋白!
2019年12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蛋白和人类学学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之间的关联,研究者表示,激活该蛋白或能促进血液干细胞在实验室条件下自我更新至少12倍。在体外条件下增殖血液干细胞往往能极大地改善血液癌症(比如白血病)和多种遗传性血液疾病的治疗选择。图片来源:UCLA Broad
Science子刊: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调节早期红细胞祖细胞的自我更新
2019年10月22日讯 /生物谷BIOON /--成体干细胞和祖细胞具有独特的自我更新能力,靶向这一过程代表着潜在的治疗机会。早期的红细胞祖细胞,即爆发形成单位红细胞(burst-forming unit erythroid,BFU-E),具有巨大的自我更新潜力,是治疗贫血的关键细胞类型。然而,研究人员们目前对BFU-E自我更新机制的了解非常有限。图片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
阿斯利康呼吸学生物制剂Fasenra自动注射笔获美国FDA批准,可在家自我注射
2019年10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Fasenra(benralizumab)自我用药选项,以一种新的预充式、一次性自动注射器(Fasenra pen,即Fasenra注射笔)由患者自我给药。值得一提的是,Fasenra现在是唯一一种可提供在家里或在医生办公室每8周一次维持治疗给药选择的呼吸学生物制剂。
Adv Sci: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诱导癌细胞自我杀伤的机制
2019年9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的机制,通过干扰离子稳态诱导癌细胞的自我杀伤。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生化工程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螺旋多肽钾离子载体,可导致程序性细胞死亡。离子载体增加活性氧浓度,使内质网应激至细胞死亡。细胞内外环境的电化学梯度在细胞生长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细胞的离子稳态受到干扰时,加速细胞凋亡的关键功能受到抑制。图片来源:Advanced S
Nature Methods :中国学者开发了新的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2019年9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各种基于图像的中心位置估计(称为质心拟合)方法,如二维高斯拟合方法,在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中已被广泛用于精确确定每个荧光团的位置。然而,如何将单分子横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来实现高通量纳米结构成像仍然是一个挑战。图片来源:WANG Guoyan Wang and OU Nanjun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教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