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Immunol:韩家淮等系统阐述程序细胞死亡

近日,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刊物《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发表题为“Programmed necrosis: backup to and competitor with apoptosis in the immune system”的综述性文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对于免疫系统的发展、维持以及对外源、内源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都极为重要。

2012-11-18

Immunity:揭示致命败血症细胞死亡机制

一种全身性炎症---败血症是危重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败血症与大规模细胞死亡相关联,然而败血症的特异性致命机理一直都不清楚。如今,2011年12月23日发表在《细胞》子刊《Immunity》的一篇新研究发现抑制一种称作坏死样凋亡的特异性细胞死亡途径保护小鼠免受致命性炎症。该研究可能导致人们针对这种极难控制的致命性炎症开发出新的治疗性干预。

2012-11-18

Science:俞立等揭示蛋白质乙酰化修饰对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在线刊登了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俞立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Func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etylation in autophagy regulation,”,文章中,作者报道了组蛋白乙酰化酶Esa1以及去乙酰化酶Rpd3通过调节自噬发生关键蛋白Atg3的乙酰化水平,从而实现对自噬过程的动态调控。

2012-11-18

Cancer Cell:特异性抑制治疗肾细胞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C)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肾癌细胞的生长依赖于细胞吞噬,细胞吞噬是一个可以从内部提供给肿瘤细胞营养物质的复杂过程。研究人员说自噬在某些情况下可保护接受化疗的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能够在休眠状态、转移状态过程中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项新公布的研究数据中,研究人员von Hippel-Lindau肿瘤抑制基因或VHL中确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噬调控通路。

2012-11-18

Cell:细胞与肿瘤关系研究获进展

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活性的细胞自吞噬抑制剂的发现 9月30日,《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研究进展。文章报道了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活性的细胞自吞噬抑制剂的发现,以及利用这个小分子探针,第一次揭示了两种重要的抑癌蛋白p53和Beclin1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果。 细胞自吞噬是细胞依靠溶酶体降解胞内物质的统称。

2012-11-18

Science:线粒体母系遗传或源于细胞

线粒体是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其基因只能母系遗传而与细胞的基因组不同。日本研究人员发现,线粒体的这种母系遗传或许源于“自噬”作用,父系的线粒体在受精卵中就被消化掉了。 线粒体主要负责给细胞供应能量。科学家早已认识到,只有母系线粒体的基因才能遗传给后代。根据这一原理,现代人类的共同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十多万年前的某个非洲女性,即“线粒体夏娃”。

2011-10-19

Carcinogenesis:TNFRSF10B多态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2013年8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在美国,肺癌是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诊断病例中占80%以上。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非常低,只有约16%的患者能存活五年。可悲的是,只有约4%的晚期疾病患者能存活超过五年。 上述现象是因为肺癌患者的遗传多样性。

2013-08-11

尼妥珠单抗活化细胞反应增强了化学与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在2014年五月号《实验生物及医学》期刊刊出的一篇研究是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标靶治疗结合放射性治疗相比于细胞毒性剂或是单独的放射性治疗可以提高对肿瘤的局部控制。南京理工大学附属金陵医院与医学院的宋海珠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表示在食道鳞状癌细胞中尼妥珠单抗可透过促进自噬性细胞死亡增强化学与放射性治疗的敏感性。

201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