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揭示针对细胞囊运输关键因子作用机制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ly Distinct Bacterial TBC-like GAPs Link Arf GTPase to Rab1 Inactivation to Counteract Host Defenses”的文章,揭示出了一种针对细胞囊泡运

2013-10-07

JACS:揭示超分子囊实现抗癌药物细胞内转运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伴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发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新型药物纳米载体或药物转运系统。这些药物纳米载体或药物转运系统需具备“智能性”,即不仅需要构筑规整有序的结构骨架实现高效地负载治疗药物,而且可以在人体内病理部位的特定环境刺激下能够靶向性地释放负载的药物,用于特定的治疗,从而有效地减轻药物对正常组织或细胞的伤害。

2013-10-07

细胞囊及其运输亮点研究汇总——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领域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科学家James Rothman,Thomas Sudhof,and Randy Shekman因在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成果获得此奖。

2013-10-08

FDA批准GINTUIT用于辅助治疗成人口腔龈疾病

2012年3月9日,FDA批准GINTUIT用于外敷辅助治疗成人膜龈手术所致创面的血管损伤。这是首个由异体人体细胞(细胞供体与患者无关)和牛胶原蛋白制成的基于细胞的产品。 GINTUIT被作为外科手术治疗膜龈疾病的辅助部分。治疗方案是单次应用GINTUIT外敷于口腔内因外科手术所致创伤面的血管创伤。 膜龈缺陷是一种软组织缺陷,涉及牙龈及与牙龈交界的其他口腔组织的缺损。

2012-03-12

中科大等研究真核生物囊转运机理获进展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展开合作,在新研究中首次发现酵母SNARE蛋白Vti1采用了与哺乳动物完全不同的结合位点与接头蛋白Ent3相结合,这一发现为真核生物囊泡转运过程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26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2012-11-18

David Soll发现一种病原体可产生两种不同的生物

据悉,许多医疗设备,包括人工髋关节、假牙、导管等,均可能面临不速之客—被称为生物膜的病原微生物的复杂共同体,它们可对人体免疫系统和抗生素产生抵抗性,这是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威胁。然而,研究人员可能有研究生物膜的一个新方法,该研究8月2日在线发表在开放存取期刊《PLoS Biology》上,由Iowa大学的生物学家David Soll和他的同事完成。

2012-11-18

PLoS Medicine:认知功能减退者易发生硬下血肿

(图片来源:Medpage Today) 瑞典于默奥大学的Anna Nordstrom博士等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发表论文称,发生认知功能减退的年轻成年人更易发生硬脑膜下血肿。 通过为期35年的随访发现,智商较低与硬膜下血肿有关,且其他的认知能力检测方法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而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强健的体格可降低发生硬膜下血肿的风险。

2012-11-18

上海交大等流感病毒跨通道调控机制的研究获新进展

来自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美国弗莱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在A型流感病毒M2跨膜蛋白质子通道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2012-11-18

研究人员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穿能力最佳

2013年10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 --随着纳米载药技术在药物输送领域的普及,许多具有不同形状的纳米载药系统被应用于该领域。最近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们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的穿膜性能最佳。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计算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能够以最低的能量损耗穿过细胞膜,优于杆状结构的纳米颗粒,而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后者具有更优良的疏松性能。

2013-10-12

PNAS:揭示细菌生物形成机制

枯草芽孢杆菌染色图片,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2012年10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生物学家们与来自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机械工程师们合作开展细胞研究,并提供一些可能有朝一日用于器官制造的信息。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刊登在PNAS期刊上。 器官形成是单个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协作的结果。细胞聚集体和它们的环境形成一种被称作生物膜(biofilm)的薄层。

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