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态表层土壤中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

 特征生物标志物萜类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态系统和植被多样性的潜力。为理解和应用萜类生物标志物,需通过普查、鉴定和分析工作,明确不同生态系统中现代植物和表土中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应关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白艳与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团队博士周友平合作,选取青藏高

2020-11-04

通过现生两栖爬行动物系演化历史揭示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过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基于对喜马拉雅地区的长期考察研究,重建该地区现生大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类群的时空演化动态历史,探讨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及南亚季风发育等重要地质历史事件的假说,揭示这些事件对生物分化、迁移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

2020-11-04

近期科学家们在癌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脑癌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图片来源:Wikimedia【1】Nat Biomed Eng: 新研究可快速捕捉致命脑癌中的病变细胞doi:10.1038/s41551-020-00621-9近日,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工程师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的实验室测试可以准确地检测,捕获和分析成人最常见的侵袭性脑癌中最致命的

2020-10-22

Nat Biomed Eng: 新研究可快速捕捉致命癌中的病变细胞

近日,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工程师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的实验室测试可以准确地检测,捕获和分析成人最常见的侵袭性脑癌中最致命的细胞。

2020-10-17

研究揭示高分裂型特质人群的结构连接及功能连接异常

 精神分裂症是复杂的重型精神型脑部疾病,患者具有广泛的认知、情感、社会功能障碍和脑结构改变。近期研究表明,“连续体”研究方法可以将疾病症状水平和精神病性相关特质整合为相应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水平变化。分裂型特质是指在广大普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低于临床诊断阈值的精神病样特质。对分裂型特质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对理解精神分裂症谱系易感性相关的表型和临床变异性

2020-10-11

Curr Biol:肠轴研究新成果!科学家揭示胃饥饿素影响机体大脑记忆力的分子机制!

2020年10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影响动物进食时间和频率的激素似乎也会影响大脑的记忆。动物和人类的胃部中均含有名为胃饥饿素(ghrelin)的特殊激素,其能告诉动物和人类什么时候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并帮助调节机体的代谢,但科

2020-10-15

科学家们在肠轴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学家们在脑-肠轴研究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The Conversation【1】bioRxiv:西安交大新成果!脑肠轴中短链脂肪酸水平升高或会加剧精神分裂症疾病进展!doi:10.1101/2020.04.11.021915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秘的破坏性精神性疾病之一,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

2020-09-30

2020 CSCO:GIST精准靶向药阿泊替尼在中国人群的接研究初步结果

 2020年9月24日,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石药业”或“公司”,香港联交所代码:2616)在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学术年会上公布了抗肿瘤药物阿泊替尼片(Avapritinib,简称“阿泊替尼”)中国I/II期桥接研究取得的积极结果。阿泊替尼由基石药业全球合作伙伴Blueprint Medicines公司开发。

2020-09-24

Nature:酗酒可造成体积萎缩

  既往研究发现,长期饮酒20年以上的老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室及海马体萎缩,严重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然而脑组织的发育,衰老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对于上述长期酗酒患者,研究者难以评定是否和神经组织的自然衰老有联系。同时对于中青年酗酒者,这种变化是否又有所不同呢?另外对于这些相对年轻的酗酒者而言,酗酒是否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呢?近日发表于Na

2020-09-10

研究发表近红外II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