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Mol Cell Proteomics:赵英明等蛋白质获重要进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联合美国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研究所赵英明教授实验室建立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The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Lysine Malonylation Substrates and Its Regulatory Enzyme"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知名蛋白质组学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

2011-12-10

:大规模基因研究发现多个偏头痛相关位点

2013年6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科学家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偏头痛相关研究,首次发现5个新的遗传位点与偏头痛发病相关。该研究使得科学家理解偏头痛发生的生物过程更深入。 科学家发现了12个遗传位点与偏头痛易感性相关。其中8个区域在控制神经环路基因内部或其附近,两个位点与维持神经系统健康相关。这些过程或许与遗传性偏头痛相关。 偏头痛影响近14%成年人的健康。

2013-06-24

Nature :开关对细胞内吞作用的控制

磷酸肌醇是细胞内膜运输的重要调控因子。虽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盐”的作用已被很好定性,但“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盐” (PI(3,4)P2) 的作用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Volker Haucke及其同事发现,PI(3,4)P2在名为Class II“磷脂酰肌醇-3-激酶C2C”(PI(3)K C2()的酶作用下的形成在时空上控制由“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

2013-07-11

Foundation Medicine寻求IPO进军癌症基因领域

2013年7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决定IPO募集总额达8630万美元的资金来开发一种用于癌症诊断的基因组学方法。在2012年公司开发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癌症基因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FoundationOne。在2013年前半年,公司净亏损730万美元。

2013-07-31

基因研究推动新药研发进程-评Belimumab成功获批

基因药物开始走向临床—评五十六年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Belimumab)首次获批 今年三月美国FDA批准了,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uman Genome Sciences,HGS)和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GSK)联合开发的人源化单抗belimumab(商品名Benlysta®),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is

2013-01-30

基因所“肿瘤个体化治疗和系统生物”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获资助

近日,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百人计划”方向东、王前飞研究员, “杰出技术引进人才”吕雪梅研究员,以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百人计划”丁宝全研究员,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张连海副主任医师等科研人员,组成的“肿瘤个体化治疗和系统生物学”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经过中科院生物局和人教局的多轮遴选,成功获得资助。

2012-11-19

The Scientist:F1000基因和遗传七大新闻(2011.9.15)

HIV从细胞膜出芽生长,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1. RNA荧光标记一种用来标记和追踪活细胞中RNA过程的新技术,有望像绿色荧光蛋白(GFP)开启蛋白质研究那样打开RNA生物学研究。这种标记方法由结合到GFP类似荧光素的短RNA序列组成,能够产生很多颜色的荧光。这些RNA-荧光素复合物然后能够融合到细胞中的RNA分子。

2011-12-04

:鉴定出I型糖尿病特征性

简介:脂质与蛋白质、糖类和核酸是生物有机体中四种主要的分子组分。脂质储存能量,组成细胞的结构,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脂质组(lipidome)指的是细胞中所有的脂质,而脂质组学(lipidomics)指的是对脂质组进行测量。

2012-11-18

J Lipid Res:泪膜中存在全新的两性分子

泪膜中存在全新的脂质两性分子。

2013-12-06

Nature:基因测序诠释裸鼹鼠生物特性

由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和华大基因共同主导完成的裸鼹鼠基因组研究成果,10月13日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 中韩研究人员发现,TERT等衰老调控基因的稳定表达,可能与裸鼹鼠的长寿相关;p16Ink4a与p19Arf的独特调控机制可能是裸鼹鼠抗癌的重要因素;HIF1a和VHL的特异突变可能是裸鼹鼠具有低氧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2012-11-19